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外资论文,中国零售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的进一步开放,使外资进入零售业速度大幅度增长。2003年,我国批发零售和贸易餐饮业共计吸收外资项日数为2207个,比上年增长 28.6%;合同外资金额23亿美元,占我国合同外资总额的2%,比上年增长43.3%;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占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重的2%,比上年增长19%,增长率列当年我国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第4位。随着入世承诺中允许外商对商品零售业投资经营的领域,以及控股和独资企业设立的进一步开放,外资对我国零售业的投资将会持续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零售业50家跨国公司巨头 40多家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大幅度进入我国零售业无论是对我国零售商品市场,还是对零售企业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外资对中国零售市场的正面影响
1.独特的营销方式开拓了新兴市场
沃尔玛、家乐福、宜家等世界著名零售集团之所以在全球市场屡战屡胜,实现迅速扩张的全球化战略,与其创造性的营销方式和独特的经营理念是分不开的,这些独特的经营理念大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新的消费需求,扩大了零售市场。如人们对面包需求的激增,与家乐福的现场制作关系极大;喜欢喝咖啡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与美日咖啡、上岛咖啡、星巴克店铺等越开越多有关,这些体验(Experience)式的消费不仅改变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结构,而且使外资的品牌效应得到了迅速扩张,由此扩大了外资消费市场的占有率。此外,在不断满足中高端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许多外资超市、折扣店和大卖场都采取了商品低价策略,这种价格策略提高了消费者福利,尤其满足了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2.多样化的业态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外资零售业进入中国已有十多年,已从初期的磨合适应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业态和运作模式也更加成熟。各家都拥有自己的优势业态。如沃尔玛长于做折扣店和购物广场,麦德龙主要是仓储模式,家乐福主要以大卖场、超市、折扣店等经营业态为主。这些外资企业有的甚至在进入中国前就有多种业态。毋庸置疑,他们将发展自由的多业态,适应不同人群,并实现规模化。这对于丰富国内零售业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群体需求,促进零售市场的不断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3.跨国公司采购中心的设立扩大了就业,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
近年来,国际著名零售集团纷纷在华建立采购中心,在中国大陆的采购总量已经占到亚洲采购总量的60%以上。这对中国产业调整和发展、扩大就业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据估算,跨国零售集团在中国采购的300亿美元,将创造 1300个就业机会。进入世界500强的零售集团每年的采购额近1.5万亿美元,目前在中国商品的采购量不足3%,还有很大的增长潜力。据预测,在今后5年有可能达到 10%,即1500亿美元。如沃尔玛初期进入中国时,本土产品占到 50%,而目前本土产品已达80%。白1996年落户深圳后,沃尔玛一直埋头在中国市场铺设全球采购网。2001年沃尔玛把全球采购总部从香港搬到了深圳,以深圳为中心,在全球设置20个采购点;2002年后,沃尔玛停止采购外包,深圳开始担负起采购其全球年销售 2200多亿美元商品的任务;在中国,从2001年的采购100亿美元开始,以后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2003年达到了150亿美元。毫无疑问,这些跨国零售集团大量在中国设立采购中心对我国扩大就业、外贸出口的增长,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强大的拉动作用。
4.外资大规模进军西部,促进了西部地区零售市场的繁荣
多年来,我国西部地区具有广大的消费群体,但由于受当地消费水平的制约,零售业一直处于欠发达状态,其竞争程度也远不如东中部,2003年,我国零售商品市场消费总额为45842亿元,其中,西部地区仅为8512.5亿元,不足全国的18.6%,约为东部沿海地区的 67.5%。同时,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对西部零售业的影响,使得西部地区的零售服务业始终处于保守落后状态,因此,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零售业的进一步开放,以往把主要目标放在东部的跨国零售商,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相对贫瘠而又广袤的西部。据相关资料,2004年以前,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法国家乐福和欧尚、日本伊藤洋华堂、美国普尔斯马特、英国百安居等均已先后在西部的四川成都、云南昆明、陕西西安等地开店。实际上这个数字并没有囊括全部建店的外资零售商。到2004年底,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外资西部开店数目必然大增。大量外资零售业进入西部,将先进的业态和技术管理引入西部,对于改善落后的西部零售市场,发展滞后的西部流通业将起到内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外资对中国零售企业的正面影响
1.“鲇鱼效应”提高了中国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我国,流通业还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仅为7.8%。而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国内流通业销售收入利润率仅为1.06%,2003年,我国企业 500强中的流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2.3次,而发达国家流通企业资金周转速度达到20次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流通效率低、效益差是国内流通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外资零售业的进入,除了直接参与中国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外,还必将产生巨大的“鲇鱼效应”,促进国内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充分发挥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加快有实力的国内零售企业成长的进程,淘汰那些不具发展潜力的企业,促进中国零售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2.人才本土化战略促进了中国零售企业人才的成长
近年来,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战略实施其全球化战略,体现在人才、研发、采购和生产制造等各个方面。跨国公司零售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后,广泛实施人才本土化战略,不仅为其提供了主要的人力资源,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零售业人才的成长。一是促进了中国零售企业管理人才的成长。外资零售企业通过实现管理的本土化,雇佣了大批中国管理人员进入决策层,这些高管人员将直接吸收跨国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通过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将成为我国现代零售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促进了中国零售业技术、经营等专业人才的成长。三是提高了普通员工素质。通过上岗培训和跨国企业的工作实践,必将使我国零售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3.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推动了中国零售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
随着发达国家跨国零售集团大踏步地进入中国市场,不断将资金投入在科技创新中,不断扩大科技在流通中的贡献,通过科技进步与创新来提升商业整体效益,使商业报酬呈现规模增长。美国沃尔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在商业交易中运用计算机进行管理,80年代初又与休斯公司合作,并出资 2400万美元研制与发射了一颗覆盖亚太地区的卫星,用于开展商务活动。该公司为建立一套高效的现代化卫星系统与商务网络,前后共花费约6亿美元,而带来的利润也是巨大的。沃尔玛的进货费用仅为 3%,而行业平均水平为4.5%;沃尔玛的补货时间为2天,而行业平均水平为5天;沃尔玛“天天平价”的真谛在于它从不忽视科技的力量。外资零售业的成功起到强大的示范作用。近年来,上海、广东等地以信息化带动传统商业的改造,推广先进流通经营与管理技术,发展现代流通,大中型商场90%以上都建立了销售时点管理系统(POS),50%以上大中型商场应用了条形码技术,一大批流通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MIS),积极应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和互联网(INTERNET)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出现一批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大型流通企业。此外,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后,引入了国际通行的交易规则、先进的物流、商流与经营管理理念,这将是我国商界可资借鉴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于发达国家跨国商业公司上百年来经营管理中积累的先进管理和营销经验进行学习与借鉴,能够使我国零售业在较短的时期形成“后发优势”。
4.外商投资方式的多元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将产生重大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跨国公司投资已经从单一的新建合资企业向多种形式的投资方式转变,跨国并购逐步成为跨国零售集团投资的主要方式,这给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内零售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2004年7月,深圳市海正星辰医药有限公司引进高盛作为策略股东,打造“中国最强大的连锁药店公司”,高盛投资4000万美元(约3.3亿元人民币)协助海王星辰拓展市场。最近,英国最大、全球第三的零售商特易购(Tesco)与顶新集团属下的乐购连锁店联合,以并购的方式进入了中国市场。面对外资零售巨头咄咄逼人的态势,2002年,华润集团收购苏果,联华超市收购了华商集闭;2003年,上海一百集团、华联集团、友谊集团、物资集团,联合重组为一家超大型零售集团——百联集团,此次上海零售业四巨头的整合从规模和意义上都非同凡响。据预计,未来3-5年,中国零售业的竞争将集中在“速度”上,其重要手段就是并购。不仅如此,跨国公司的经验对于缺乏国际操作经验的国内零售企业的跨国并购,实施“走出去”战略,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外资零售业的负面影响
1.使国内零售企业遭受巨大冲击
据统计,在国内l万多个超市门店中,不论是在5000平方米还是 1万平方米以上,外资零售企业已占绝对优势。有专家算过一笔帐:如果这些大型、超大型的商业设施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增加销售额1700多亿元,这意味着将占国内同类型大店营业额的20%左右。这样大的规模和销售总量,早已超过国内城市发展和经济实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而大店的过度建设,势必给中国 80%的中小店铺最终造成大量关门。外方抢占市场带有一定的扩张性和长远战略意图,他们做好了3- 5年的亏损准备,主要目的是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根据我国学者龙军生的观点,沃尔玛美国本土公司销售额的比重为77.38%,净利润比重却高达 88.58%,国外公司销售额的比重为 16.29%,净利润比重仅为11.42%。这表明,沃力玛是以本土企业77.38%的销售额创造了88.58%的净利润。可见,外资零售企业往往以本土成熟市场的盈利,来弥补新兴市场的亏损,实现其快速扩张。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的上述经营行为,显然有不公平竞争色彩,已明显对我国本土企业造成冲击,是一种倾销行为。以南京为例, 2003年南京所有超市零售总额近 73亿元,按照本年度消费品零售总额13.9%的增长率,估计2004年超市零售额将达83亿元,但是这83亿元中,至少已有30%被外资卖场占据,随着外资的大踏步进入,这种趋势将继续加剧。从全国范围看,日前国内零售总额达到4.5万亿元,外商投资商业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不足 3.5%,总的来看外资比例不高,但是其中竞争的焦点在“大卖场”上,而“大卖场”外资比例已经超过了 50%,外资在中国流通领域已经完成了高端布局。
2.影响中国产业的发展方向
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大规模的扩张,不仅对中国零售市场产生强大的冲击力,使国内零售企业面临灭顶之灾,而且可能通过大规模的采购控制中国产业发展的方向。如果形成行业垄断,生产企业的销售市场完全为外资零售巨头所控制,势必会对国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外资零售巨头进入中国,占领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只是其目的之一,另一重要目的便是建立全球采购基地。中国入世后已经逐步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从这一趋势推测,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将会持续增加。大宗中国商品的采购,意味着跨国公司提前控制货源,控制中国的供应商,从源头上控制竞争对手的动力之源,实现其全球化战略。在这个战略的实施中,通过低廉的零售价格来打压中国的零售市场,进而带动整个零售市场对其上游供应商形成整体打压之势,从而达到尽可能压低采购价格的目的。随着外资零售业在中国采购量的不断扩大,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强,甚至决定一个产业的生死存亡。
3.大量占用我国流通资金
国际零售集团进入中国时,为得到批准,向合资企业注入了一定的初始股本金,但是进入之后,随着他们品牌在中国认知度、信誉度和美誉度的提高,开始用中国的信贷资金和供应商的资金发展在中国的项目,通过在中国贷款的方式解决所需的开店资金,通过赊销货物的方式解决所需的流动资金。我国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原因之一,是引进外国资本。这种现象与我国“引进外资促进发展”的宗旨相悖。同时,占压厂商流动资金、向厂家收取各种名目的费用,对中国的产业发展都有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象如不得到控制就会形成外资“用中国的钱、中国的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赚中国人的钱”的局面。
四、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总体上看,外资零售企业的到来,将带动我国流通业整体水平的提高,激发我国零售企业的活力,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内资商业零售企业。它们采用先进的物流技术,带来更丰富的商品、更低廉的价格、更周到的服务和更新型的零售业态,将使我国零售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受益。与此同时,外资进入零售业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2001年中国企业家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统计,有 24.5%的人认为入世后中国批发和零售业经营恶化,居被调查31个行业之首。综合两方面因素,外资零售业抢滩中国市场有利有弊,如何趋利避害,适时适地的引导将是我国零售业吸引外资的关键,也是我国零售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