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内心的声音:青少年自我认识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青少年论文,内心论文,声音论文,自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于自我
●自我认同
●自我评价
●教育的缺失
关于自我
她第一次来咨询室找我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是:“我想了解自己,更多的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尽管我不是第一次听见这样的问题,但一个面临高考的女孩,在即将高考的前夕,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是有些吃惊。我对她点点头,并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
“我觉得我很固执,而且不是一个好学生。”
“能说的具体一些吗?”
“比如,我经常在一些小事上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不穿校服;在学习上,总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从不听从老师的意见;平时学习也不用功,学习成绩很一般,但在重大考试中,总是可以发挥得不错。”
一切就从离她们最近的学习开始了。但我知道问题决不会这么简单。在以后的谈话中,我越来越觉得沉重,越来越觉得心痛……
这是一个漂亮的、聪明的、充满了才气的、但又极端个性化、充满了“悲观主义色彩”的女孩。她时常感到压抑,感到周围的人总是要伤害她。
她说:“我很害怕跟别人交往,总是感到周围的人和事是那么的无聊和可笑”;她不明白为什么当她某科成绩名列前茅,老师却总怀疑是她作弊;她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天天在强调学习,天天在做练习和讲练习,但却永远发现不了自己其实讲错了。她说:“我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听一段错误的知识,不是很可笑吗?”她爱好写作,绘画,对艺术有着很好的鉴赏和评价能力。这其中,她最喜欢的是写作,但对自己的作品却总是不满意,也害怕别人不满意。她的作文很少博得老师的赞扬,因为老师觉得她的作文怪异。她说:“现在学生写的作文都那么可笑,没有个性,没有深度,好像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那么的千篇一律,那么的模式化,而老师居然喜欢这样的作文。”
谈到作弊,她说:“没有不作弊的学生,作弊被抓住的都是或大多数是不会作弊的。”
她说她总是会想象着死亡,甚至会设想死的方式,她最喜欢读叔本华的作品,因为他对人的分析是那么透彻而精辟;除此之外,她还喜欢看卡夫卡、米兰·昆德拉和王小波的作品……
她在叙述的时候,并没有太强的逻辑,给人的感觉是一边想一边说。但我知道她是在想怎样更好的把她的经历、她的感觉和她的思想表达出来,并且让我能够接受。我曾经看过她写的作品,我觉得她的东西真的是很有些文采的。这该是个充满了灵性的女孩。
当谈话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开始明白,这个女孩的主要问题是“自我”的问题。正如她自己在来的时候所说的:“我想了解自己。”
那么什么是自我呢?
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自己的心理世界。因此,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发展状况,都受自我的制约。在此意义上,自我也构建着每个人现实的生活世界。
自我认同
自我的内涵是非常复杂的。这个女孩的问题是自我认同感(也叫自我确定)产生了问题。
自我认同感是关于个人对自我的能力、爱好、性格特点、交友方式、职业发展、理想等问题的一个全面、清醒的认识。正如这个女孩曾这样描述自己:“我是一个漂亮的女孩,但并不是很漂亮;我很固执,也不是一个好学生;我是聪明的,但学习成绩很一般,因为我很任性,不想学的、不喜欢的就不学,所以成绩总是不很好;我喜欢写作、绘画,我想成为一个著名的作家,写出不朽的作品;我不喜欢学基础学科,不过基础学科比文学更有发展前途,更容易出国深造,所以报考志愿我必须报基础学科;我很善良,我不想伤害任何人,但别人好像总想伤害我,所以我害怕跟别人接触,我的人际关系很差……”这就是自我认同的一种体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人的自我发展(或人格发展)共经历了8个阶段,其中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其核心的任务。这些核心任务的顺利解决,对每一个人的自我成长至关重要。
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解答“我是谁”的问题。在此期间,人们要认真思索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适合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特点?优缺点是什么?应该怎样塑造自我?将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青少年越深入思考这些问题,就越能认清自我的面目,及早确立生活的目标与方向。
既然青少年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答“我是谁”的问题,因此这个问题解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向成人世界的过渡。依照美国心理学家马萨的理论,青少年的自我确认有4种方式:
第一是早定,即青少年基本没有经过什么困惑与挣扎就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这通常是接受了父母及师长对自我的认识与期望。早定之人虽然免除了自我确认中的痛苦思索,却可能因完全认同父母及师长的观念,而缺乏生活的自主性。
第二是拖延(延迟),指青少年正处于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与迷惘中,尚无法全面地认识自我,建立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统一。所以在徘徊之中,拖延对自我确认的思考与时间。拖延之人虽然正在经受自我确认的煎熬,却没有放弃对自我的思索。
第三是迷惘,指青少年完全陷入了对自我确认的困惑之中,干脆不再去思考自我,得过且过,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了。迷惘之人不愿面对成人社会的挑战,宁愿生活在自我的浑噩世界中。
第四是达成,指青少年经过对自我的认真思考,终于认定了自我的特点与发展方向,找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最佳接合点,充满信心地奔向未来。
应该说,自我确认,本质上就是在不断寻找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最佳接合点。
很显然,这个女孩的自我认同感的方式是属于第二种拖延的方式。正是由于这个女孩无法全面的认识自己,不能把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相统一(她一直认为自己是善良的、有礼的好女孩,可现实里大多数人特别是老师却认为她不是个好学生;她认为自己应该是纯洁的、高尚的,可在现实中她又总是抵抗不了丰富的物质生活、权势等世俗所带来的诱惑,所以她认为自己是很虚荣的),一直在徘徊之中不停的思索自己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看得出来,这种思索是痛苦的,但是她又不肯放弃这种思索,拖延着对自我确认的时间。因为她理想中的自己应该是完美的,但现实不仅不完美,相反她认为自己是愚蠢、令别人一看就厌恶的。她越是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对自己的未来就越是担心,甚至迷茫,对自己就越是失去信心,甚至厌恶自己,厌恶生活。
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个孩子对自己认识上的矛盾呢?原因应该不是单一的,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自我评价过低。
自我评价
儿童最初的自我评价是来自于成人的,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如果父母、教师对她的评价总是很低,那么,孩子在自我形成和发展中对自己的评价也将是很低的。比如父母和教师总是认为她很笨,她做什么都不行,都做不好,那么她对自己的评价也是这样的,她会认为她做不好任何一件事,从而放弃努力。这样就会形成否定的、消极的评价。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认识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不再单纯依赖于成人。但是,成人特别是教师和父母对其的评价仍然是至关重要的。这些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但是在老师眼里,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在学习上不肯用功,又总是跟男孩子在一起,怎么可能是个好学生呢?从初中时起,老师们对她的评价就很低,还常常受到非议。这种打击对一个女孩该是很致命的吧。但是她在对我诉说的时候却很平静,一点不像其它女孩子那样,说起这些不公平的待遇时会泪流满面。然而正是她的平静让我感到真的难过。我深深感到,她已经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甚至如何武装自己。这种保护的方式就是永远表现出我根本不在乎你说什么,你说什么都不会伤害我。
她说:“我很固执,而且我不是好学生。”
“为什么这么认为?”
“因为我自由散漫。”
“是你自己认为还是老师这样认为?”
“老师这么想,我也这么想。”
“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我从来不听取老师的意见、批评和建议,但是我从来不顶撞老师,我只是听完就算了,依然我行我素。”她承认只有采取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才不会很难过。她告诉我,她从书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之所以能受到别人的伤害,是因为你在乎。如果你根本不在乎的话,那么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不可能伤害到自己了。这种观念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有它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对这个女孩来讲,她把自我保护泛化到了生活当中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人。她摒弃了所有外来的东西,构建了很强的自我防卫屏障,甚至连女孩子会有的哭泣、悲愤、伤心都掩盖得很好了。但是实际上,她的内心是压抑的,充满疑问的。所以,她会采用很极端的方式来发泄,她不知道自己能否成为她曾认为是、也希望是的那种人。
正是在初中生活中遇到了太多的否定评价,对她后来的自我认同感产生了影响。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青少年来说,无法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以确定未来的方向,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这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是极为有害的。因为,在确定自我的过程中,青少年逐渐学会调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使之既不因为太遥远而无法统一,又不因为太贴近而没有意义,进而不断寻求个人的自我完善。如果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认识自己,她就无法完成上述调整,也就无法达到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目的。
这个女孩一共到咨询室面谈了四次,高考后还通过电话谈了一次。我一直在努力引导她去正确的认识自己。但这样一个孩子不是通过几次咨询就能完全帮助她解决所有的问题的。我感到有些遗憾,因为我没有时间了,她已经离开了,我无法想象她今后会怎样。
教育的缺失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个别的学生。但并非绝无仅有。其实,我们的“个别生”好像真的越来越个别,因为他们不仅仅是学习的问题。针对这些“个别生”,我们了解他们多少呢?
我觉得,我们对学生的了解多是书本上的、表格上的、卷面上的学生。从书本上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表格上我们了解了学生的家庭状况、简单经历,也许还有学生的智力状况,性格特点;从卷面上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结果。还有的就是学生的一些外在的行为特征吧!但学生内心的东西是什么呢?我们是否在学生共有的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学生现有的家庭状况、智力、性格的基础上,去倾听学生内心的东西呢?
我曾经一度惊讶于一个初三的男孩子告诉我他最爱看的一本书是爱默生的《爱与性的烦恼》。紧接着,高一的一个“个别生”说她最爱看卡夫卡的作品。而咨询的这个女孩更让我吃惊,卡夫卡、叔本华、米兰·昆德拉、普鲁斯特等一些世界级的作家的作品成了她的精神食粮。这些作品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它们更多的反映的是哲学领域里的东西,是关于人生,关于价值等思想更深处的东西。这些作品恐怕有些身为人师的都没有读过,交流就有了障碍。
不可否认,上述的学生是少数的,但受教育不仅仅是大多数学生的权利。
人们总是喜欢用“对”和“不对”来判断别人的行为,谁去问过那个被判断为“不对”的人,他有没有迫不得已的理由?这种情况在教育过程中并不少见。我们这些做老师的也许因为习惯使然,总是在不厌其烦的告诉学生这是“对的”,或是“不对的”,但我们是否每一次都问过学生不对的理由呢?我们是否了解学生总是不能按照期望的方向发展的真正的、深层次的东西呢?
曾经有心理学家指出:没有问题、矛盾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要么是我们没有发现,要么这本身就是问题。而学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在给这个女孩进行咨询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哪怕无意识的失误,甚至是失德,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对于那些“个别生”我们能否再宽容一些?
宽容不是放任自流、听之任之,而是更多的理解、帮助,而理解和帮助的基础是更多、更深的了解。
人是生活在希望之中的。就心理学而言,希望就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它可以增强人们的信心与自制力。而绝望则是消极的自我暗示,它只会消磨人的意志和自制力。
多给学生们一些希望,学会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帮助他们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