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精神文明论文,正确处理论文,关系论文,建设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党一直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从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到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标志着我们党把精神文明建设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基本历程。多年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同时也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的任务还很艰巨。目前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基本达到共识,但关于怎样建设精神文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就如何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做一些思考。

首先,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注意处理好内在教化方式与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内在教化即通过新闻出版、报纸杂志、影视音像、文学艺术、教育宣传等文化传媒,将各种精神文化产品输送和导入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外在制约则是通过建立责任机制、奖惩机制、考评竞赛、绿化美化、法制监督等实践活动,推动全社会成员创建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推进整个社会环境的改善和社会成员的精神风貌的改观。前者是一个由里及表的过程,后者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精神文明的总体标志既可以体现为社会成员所拥有的精神财富,如文化知识,道德修养,理想信仰,审美水平等等,又可以体现为社会的整体风貌,如清新整洁,美观优雅的社会环境,文明礼貌,热情待人,尊老爱幼,相帮互让,遵纪守法的社会行为。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通过由里及表和由表及里的双向渗透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建和创造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两者不能脱节,如果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只注重内在教化方式的使用,而忽视外在制约方式的使用,尽管人们的道德态度、理想追求、审美意识、知识水平等精神文明程度慢慢会有所提高,但这往往会使群众产生一种精神文明建设的无形感、虚无感,会使人们形成对精神文明建设无尺度、无约束的心理态度,影响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行为效果,从而减缓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如果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过多地使用外在制约方式而内在教化方式滞后,那么就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趋于一种表面化、形式化、短期化的状态。因为再美好的社会环境也会遭到人为的破坏,再严格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也会遭到人为的亵读,这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机械重复性和被动性,不仅给社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浪费,而且使精神文明建设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内在支撑。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要注意协调好内在教化方式与外在制约方式的关系,在考虑到精神文明发展的现实情况的同时,要兼顾两者的同步性和协调性,不可只顾及一方,而偏废另一方。在以往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我们存在的明显不足,就是过多地注重用外在制约方式开展工作,而没有深入细致地在内在教化方式上下功夫,尤其表现在对大众传媒中的精神垃圾没有及时给予清除和治理,致使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和内容传播到社会中来,给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和困难,今后,我们要尽量克服这方面的问题,适宜而有效地使用内在教化方式和外在制约方式,把主观能动性与客观现实性结合起来,标本兼治,加快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

其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注意处理好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衡量一个社会的精神文明状况可以有很多尺度,但是有两个标准更能直接地体现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一个是代表着时代较高水准的文化精品,另一个是群众占有、享用文化产品的普及率。精品文化是少数知识分子创造、传播的文化,其特点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独创性。大众文化是指通俗易懂、接近群众、实用灵活、娱乐消遣等迎合大众口味的文化,其特点是普遍可接受性文化快餐。精品文化固然是高水准的精神文明产物,但由于它有某种“曲高和寡”的特点,而影响接受的广度。大众文化虽然能被广大群众喜闻乐见,但由于它是创作者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制造的文化产品,而不是从创作者个人的生活感受和知识积累中孕育而生,它总是一味地趋附于大众认同而少有个人的独到见解,因此,以大众文化为追求向度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向,会使精品文化的创造力在世俗欢乐的氛围中遭到不断消解,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准和高度。80年代琼瑶小说、武侠小说的盛行,90年代消闲性、王朔模式电视剧、通俗歌曲的走俏,无不说明以往的文化消费具有迎合大众的倾向。解决好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矛盾,协调好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是今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保证精品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比重,这是维护和提升精神文明总体水平的前提条件,同时我们要大力提倡精品文化走出象牙之塔,在大众文化中渗透和体现自己,寓雅于俗,雅俗共赏,不断在大众文化中扩展精品文化的受众面,普遍改善人们的审美力和鉴赏力,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升。

再次,精神文明建设要注意处理好主导意识形态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关系。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是国家倡导的,体现国家意志的文化,其特点是符合国家意志的终极信仰,价值导向,伦理态度等。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是弘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弘扬为人民服务、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四有新人等。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既通过精品文化也通过大众文化来表现自身。市场文化是以市场为中心,受市场运作规律支配的文化,它以大众文化为基本内容,同时它也以极大的包容力容纳着主导意识形态文化和精品文化。换言之,无论什么兴趣、什么爱好、什么层次的人,都能在市场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读物和音像制品。市场文化无所不包,它以中性的态度出现,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其最大目的是占有市场并获取经济效益。市场文化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市场文化通过供需平衡来调整自己的投入与产出,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正常快速发展,有利于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传播。另一方面,市场文化毕竟带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为获取经济效益,它往往以新奇、易变、时尚来引起消费者尤其是青年的兴趣,于是性、暴力、标新立异成为它的一种促销方式,而这往往表现出对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反叛和消解,如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和音像制品等等。在市场经济形成以前,我国的文化事业完全靠国家投资和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计划内扶持的文化产品只是社会文化供给的一部分,群众的文化需求大部分要依靠市场文化来满足。因此,市场文化对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和侵蚀日益明显,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意识形态淡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市场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我们今后还要大力发展市场文化。但是,我们的市场文化必须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文化,即我们要在保证精神文明建设的正确方向前提下发展市场文化。因此,我们今后一定要注意把主导意识形态文化与市场文化的矛盾解决好,把主导意识形态文化与市场文化的关系处理好,既要大力发展市场文化,又要利用必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保证主导意识形态文化的主导地位。要把弘扬主旋律和宣传典型人物的时代号角吹响,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向四面八方,以浩大的声势影响感染和教育民众,同时要坚持取缔市场文化的糟粕产品,给予那些严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低俗淫秽文化制品以毁灭性打击,保证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总之,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有很多,但如何适宜而有效地运用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式和途径则是我们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速度、水平,而且影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

标签:;  ;  

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几个关系_精神文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