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构想: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构想: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十四大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计论文,教育事业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进展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报告提出“要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到本世纪末,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促进教育同经济、科技的密切结合。”

5年来,在十四大精神指引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以及1500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谈成就,话改革,看巨变,离不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离不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

中华民族要振兴,就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全局高度提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邓小平坚持“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核心思想,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学技术列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得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和发展。

十四大以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大宏观决策。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立了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和任务;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纲要》,7月,国务院颁布了《纲要》的实施意见;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面向21世纪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1996年,国家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出了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的总体思路。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党中央的重视下,如今,“教育优先发展”、“科教兴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尊师重教”已逐步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精神,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并开始转化为行动。在《纲要》精神指引下,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使教育日益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

《纲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1993年5月,李岚清同志分管教育工作后在出席国家教委直属机关党代会闭幕式时,在谈到宣传、落实《纲要》时强调指出:现在蓝图有了,规划目标有了,本届政府的任务就是扎实落实《纲要》,把《纲要》落实好。

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在于落实。近年来,国家教委始终把落实《纲要》精神作为教育工作的重大部署,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抓落实,抓到位。5年来,国家教委召开了全国高校党建、中小学德育、中小学素质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职工住房等一系列重要会议,把《纲要》精神具体化,提出了各级各类教育的奋斗目标,确定了教育事业各个重要领域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思路和实施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和全方位的教育改革。1996年,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教委印发的全国教育事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更加丰富了《纲要》内容,提出了2000年和2010年全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目标、步骤及其政策措施。

正是在这一历史大背景和大思路下,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中央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指引下,在全党全国人民的重视和支持下,全国1500万教育工作者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成就。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宏观教育改革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进展。

——教育法制建设有了空前加强,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继80年代我国颁布《学位条例》和《义务教育法》之后,近年来。全国人大颁布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国务院颁布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和《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目前,我国主要教育法律已达6项,教育行政法规达16项,教育行政规章总计200余件。这标志着我国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这些教育法规的出台使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无法可依的状况,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确立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方针,“两基”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据1996年底统计,全国92%的人口地区普及了初等义务教育;1482个县(市、区)通过“普九”验收,人口地区覆盖率达到52.5%,比1994年增长32.5%。5年来,全国共扫除青壮年文盲2440.6万人,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2078个县(市、区)实现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全国青壮年文盲率为6.1%,比1992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

——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普通高校招生收费并轨改革如期完成,1997年,已经全面实行缴费上大学制度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改变了多年来由国家“包学费”、“包分配”的局面,从一定范围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逐步实行建立人才市场、毕业生自主择业;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2个中央部委所属的614所高校积极稳妥地进行了共建、合作、合并、划转、协作等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改革。高等教育总体规模扩展,结构改善,初步形成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

——深化宏观教育结构改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到1996年底,全国已有中等职业学校17081所,当年招生383.25万人,在校学生达1010.35万人,其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中阶段招生和在校学生总数的57.4%和56.8%,分别比1991年增长了7.1个百分点和10.1个百分点;积极发展初、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逐步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成人初、中、高等教育和社会力量办学有很大发展;5年来,有1.8亿职工和近3亿农民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和文化技术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本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基础教育正在大力进行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综合改革,中小学正在通过改造薄弱学校、进行课程教材改革、完善各级学校毕业生考试制度和教育评价制度、培训校长和教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针对专业设计过细、学科结构不合理、部分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减少了专业科类,拓宽了专业学习领域,目前,正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高等教育的“211”工程和教职工住房建设的“广厦工程”正在顺利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启动,5年间,中央政府将增拨专款39亿元,加上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将有总额超过100亿元的资金用于贫困地区普及义务教育。“211”工程本着“从实际出发,重在建设,稳步推进”的方针,改革调整了高校投资体系,增强了地方办学积极性,加强了重点学科建设。1994年至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三次召开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工作会议,推动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取得了巨大成绩。5年间,全国教职工住房建设总投资456亿元,竣工面积近7678万平方米,建成住房近118万套,使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由1992年底的6.6平方米提高到1995年底的8平方米。

——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发展。近5年来,我国向103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各类留学人员9.8万人,接收152个国家来华留学人员近13.7万人,向60多个国家派遣了近千名汉语教师,从40多个国家和地区聘请了5.8万多名外籍教师、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短期讲学。目前,出国留学人员中已有2.4万人学成回国,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都出现了可喜的局面。学校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党建和德育工作,保持了高校乃至整个教育战线的政治稳定,学校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教师敬业、爱岗、奉献,教师队伍建设大发展,全国教育战线涌现出了王思明、田沛发、黄静华、刘让贤等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

数字最能显示巨变。20世纪后半叶,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数亿劳动者和几千万的专门人才,形成了上千万的教师队伍,办学的物质条件程度不同地有所改善,特别是十四大以来的5年间,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年来,我国共培养研究生15.4万人,本科生190.2万人,专科生437.7万人,中专生770.7万人。1996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8%,初中入学率达到82.4%;职业教育总规模首次超过1000万人,在校学生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比1990年增长66.5%;普通高校从1994年的1080所减少到1032所,成人高校从1990年的1321所减少到1138所,结构优化,效益增强,目前有本专科在校生567.7万人,比1990年增长74%;全国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达1785万人,比1990年增长20%,少数民族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5年间,全国共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344.9万人,全国中小学任课教师学历合格率1996年比1992年增长了约12个百分点;全国高校承担各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63”高技术计划专题和重大科技攻关经费数分别占总数的67%、49%、14%;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占总数的54.3%、获国家发明奖项目占总数的40.1%、获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占总数的25.4%。这些巨大成就,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教育迈向21世纪奠定了良好基础。

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21世纪是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世界将进入一个以高新科技为导向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重要的资源。因此教育的使命就显得更加艰巨。站在世纪的交汇点上,回顾成就,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至今,我们用了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世界漫长的教育立法之路,初步形成了教育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00年,随着我国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一个世纪的梦想将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变为现实。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宏观教育结构的优化与完善,我们一定会把一个全新的中国教育带入21世纪。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2000年,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其战略选择是: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提高质量和办学效益为重点,适度发展高等教育。预计到2010年,我国要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学历和非学历教育并重、不同层次教育相互衔接、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体系。今后15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具体目标主要有:以基本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

面向21世纪,任重而道远。让我们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依靠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开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而奋斗!

标签:;  ;  ;  ;  ;  

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构想: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