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_文超 兰继高

东莞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_文超 兰继高

广东科技学院 广东 东莞 523083

摘 要: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出发,将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反映区域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东莞为实例,通过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测算,重点分析东莞2007-2014年东莞创新能力发展历程以及评价分析2014年珠三角九市的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为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关键词:区域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 功效系数法 

一、东莞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在三级指标的选取上,本文遵循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可操作性原则,在收集指标数据的同时,不断地调整三级指标,以确保每个指标的数据获取都具有可持续性。最终的指标体系框架合理,指标选取符合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并涵盖了当前科技工作中重点指标(如R&D经费、R&D人员、专利、高新技术产品等),符合国家、省、市最新科技发展规划的精神。指标体系也通过了专家论证。首先,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前提保证。创新环境包括科技发展潜力和公民科学素养。其中科技发展潜力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考虑,包括全社会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数增速。其次,创新投入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需要创新资源,一般来说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研发人员是创新能力的核心,政府对科技投入是人力智力创造创新技术的基础,引导全社会创新主体进行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因此采用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评估创新投入水平。其中人力投入是指研发人员的数量和质量,财力投入是指地方财政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和全社会以及企业的R&D投入强度。然后,创新产出是科技创新活动的结果。按照创新活动产出链,创新活动产出首先表现为专利产出,进而生产出高新技术产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由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采用科技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估创新产出水平。其中科技产出是指专利产出的相对规模和质量,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指创新产品通过市场流通,转换为现实生产力的水平。最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举措,其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促进经济发展(包括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等。因此采用促进经济发展和优化产业结构评估创新绩效水平。

二、东莞创新能力评价的测算方法

本文选择功效系数法进行指标体系的测算。功效系数法是指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考虑到以东莞作为实例,本文采用2005-2012年东莞的各指标的最低值来代替不允许值,用2005-2012年的平均增速,预测出东莞 2015 年的值作为满意值。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Saaty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将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政策经验导入模型量化处理,兼具定性和定量特点,被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用来确定指标体系权重进行综合评价。

三、东莞创新能力评价的分析

1.东莞科技创新综合指数稳步增长。2006年“科技东莞”工程的实施推动东莞科技创新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东莞科技创新指数从2007年的69分持续增长到2010年的75.6分,年均增长2.2分;“十二五”期间“科技东莞”工程继续实施,2011年作为头一年,科技创新指数比2010年增长47.6%,科技创新水平继续提升,到2012年科技创新指数达81.3分。

2.东莞处于珠三角三大创新圈的次中心。2012年东莞创新指数得分在珠三角九市排名第五,处于全省第二梯队的水平。2012年珠三角科技创新发展三个梯队中,深圳、广州、珠海属于第一梯队,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均在90分以上,分居深莞惠、广佛肇、珠中江的龙头位置;佛山、东莞、中山属于第二梯队,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在80-90分之间,是珠三角三大创新圈的次中心;惠州、肇庆、江门处在第三梯队,科技创新指数得分在70-80分之间,属于珠三角科技创新不够活跃地区。从三大创新圈看,东莞位居广、深、港创新轴上,处于广、深两大创新核中间,又是深莞惠的次中心。

3.东莞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绩效指数基本逐年提高。东莞创新环境指数呈现出逐年提升的良好态势,从2007年的71.8分增长到 2012年的79.8分,年均增长1.6分,总体增长趋势较明显。从纵向比较来看,2012年东莞创新环境指数在珠三角中超过广州,仅次于深圳、珠海,排名第三。主要得益于东莞较高的科学技术普及率。“科技东莞”工程实施后,东莞出台了专门的 《东莞市加强科普工作实施办法》,营造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朱丽兰 科教兴国[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1-50。

[2]柳卸林 陈傲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1.区域创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R].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12。

[3]何平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2009)[R].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2010。

论文作者:文超 兰继高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9月总第20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23

标签:;  ;  ;  ;  ;  ;  ;  ;  

东莞创新能力评价研究论文_文超 兰继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