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农村的“集雨工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郊论文,农村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废坑塘变成了人工湖,砂石坑上建湿地……近两年,北京郊区农村利用坑塘、低洼地、砂石坑等废弃地,建成500处集雨工程,形成水面景观,回补地下水。截至目前,累计蓄水2660万立方米,相当于12个昆明湖的蓄水量。
深秋,顺义区北小营镇榆林村的湖景公园却如初春般鸟语花香,80亩的湖面上荷叶依依,湖心岛上绿树成荫。三三两两的村民或散步,或垂钓,享受着午后的休闲时光。
眼下的美景让人无法想象,就在两年前,这里还是村民走路都要远远绕开的臭水坑。去年,村里在水务部门的帮助下制定规划,把这个垃圾成堆、污水横流的废坑塘改造成人工集雨湖。为每户居民院落修建排水口、沿着街道修建排水沟,居民院内雨水和道路雨水流入排水沟,汇集到集雨湖。同时,建成小型污水处理站,村民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也排入集雨湖。经过一个雨季,湖里留下了一米多深的雨水,种上荷花,成了村民家门口的水上公园。
过去,农村地区常有因地势低洼而形成的坑塘、沟道,有的废弃多年成了垃圾坑,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村民生活质量。
近两年来,京郊在新农村建设中,兴建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工程,充分利用村内现有废弃坑塘、鱼池、砂石坑等,经过清淤、边坡护砌、坑塘改造,再加入沉淀、过滤等设备,集蓄雨水,形成景观水面。用这种方式,京郊出现了星罗棋布的人工集雨湖,既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增加了灌溉用水,回补了地下水。
山涧沟道、排水沟渠等通过疏浚、拦污的治理,也成为集雨池,甚至农村最常见的温室大棚的膜面也成为集雨工具。
延庆县小浮坨村是奥运蔬菜基地,100栋日光温室全部建成集雨设施。每逢下雨,雨水顺膜面流至集雨沟,经过鹅卵石过滤汇入集雨池。今年,已经收集雨水5000多立方米,用于灌溉周边果树、绿化林。
在部分村庄里,还采用屋顶集雨樽、透水路面等方式进行雨水收集。
目前,京郊已利用各种闲置土地资源建成500处雨洪利用工程,同时,采用大棚膜面、屋顶、路面等方式集雨,累计蓄水量达到2660万立方米。
联系电话:0531-82595339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066be0904c6c129fd2ffa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