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人数急剧增加_求职论文

就业结构大变人数巨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变论文,人数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与我国50年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轨迹相适应,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劳动力从低生产率、低收益的产业不断向高生产率和高收益的产业转化。

其一是城乡劳动力结构的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88%的劳动力在乡村从事农业劳动,到1997年,城镇从业人员的比重已上升到29%,即使是农村从业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不再从事传统的农业劳动,而在乡镇企业中就业。据统计,1997年乡镇企业就业人数已达9158万人。

其二是就业的产业结构变化。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所占比重从1952年的83.5%下降到1997年的49.9%,与此同时,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者所占比重上升到1997年的23.7%,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到1997年的26.4%。从1997年的统计数据看到,我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第一次低于50%,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已明显多于第二产业。

就业体制开始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初步建立,可以说是中国就业领域发生的最为可喜的变化。

1986年,我国开始推行劳动合同制。1995年《劳动法》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传统的以行政手段配置劳动力时代的结束,市场配置劳动力的机制正式登上了舞台。这可以从劳动力的所有制分布中得到反映。以城镇为例,1978年国有经济单位的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8.3%,到1997年这一比重下降到54.7%,与此同时,城镇私营和个体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上升到13%。

50年来,除个别时期以外,中国的城镇失业率一直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但近年来,失业率开始逐步上升,城镇登记失业率从1992年的2.3%,上升到1998年的3.1%。1999年上半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742万人,其中202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有下岗职工的企业普遍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仍未再就业的下岗职工95%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94%领取了基本生活费。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国人口增长的惯性,据预测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总量在未来的几十年中都将继续增长,在2020年达到8.9 亿的高峰后才开始下降,但是到2040年时仍有8.2亿,远高于目前7.6亿的水平。而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相对减慢,因此,我国将长期面临就业压力。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解决就业问题创业是关键。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就业问题上的责任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到1997年,我国已建立了各层次的职业介绍所33469个, 还有许多人才交流机构,正是这些市场中介机构帮助成千上万的人通过市场实现就业或职业的转换。(徐婷婷摘)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0740208ccf262c6a2b7beb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