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框架下种质资源价值评估探析——以改革开放以来小麦种质资源利用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种质论文,资源论文,探析论文,为例论文,小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方法、提高育种手段,积极选育及引进农作物新品种,使实际生产中小麦先后进行了7~8次品种更替。种质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加快了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保障了我国小麦的持续稳定增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粮食生产不断登上新台阶,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目前文献中主要品种的更替次数主要以育种专家的定性结论为主,缺少具体的直接研究成果。至于种质资源在我国生产实际中究竟起多大作用,更是缺乏相关的定量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更好开发利用种质资源,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1981—2002年我国小麦种质资源的利用对促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起着重大作用。但是也应发现二十多年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种质资源的增产潜力虽然整体上起到增产45.7938%的作用,可是作用逐渐降低,育种专家的作用正在逐渐增加。其中种质资源在增产中的贡献率:1981—1988年为82.7565%,1989—1995年为51.8874%,1996—2002年为19.3735%。
1981—2002年我国小麦的总产虽然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增产速度正在逐年下滑。其中虽然受到播种面积萎缩的影响,但是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速度减缓、高增产品种推广比例下降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1981—2002年种质资源对保障粮食安全的增产作用非常明显,但是受到资源利用手段和新育种材料创新方面的制约,种质资源对总体粮食增产的贡献正在逐年降低。
因此,我国在确定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科技支持方向时,应该优先考虑新的育种材料的引进、创制和育种过程中种质资源利用手段的创新。同时,也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手段,加大优质高产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合理加快品种更替速度,使科技成果在生产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08dcabcc0fc9db1d06d395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