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理性与非理性的张力——对课程观的认识论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性论文,认识论论文,与非论文,课程论文,张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非理性对课程观的积极意义及其局限
非理性的思维特点和价值取向体现在主体真善美的活动中。在功利方面,以人性价值的实现、精神美满的圆满为最高欲求;在求真方面,超越社会共识,充盈着怀疑、批判精神;选择绝对伦理观,在自律中求善;以自由之美为审美的最高境界。非理性的批判课程观强调学生的“生活经验”,强调“理解”、“体验”,这对于改革传统课程的疏远生活、窒息创新、压抑人性等不合时宜的所谓“永恒的”、僵化的观念和体制有着积极的革命性意义。
非理性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所以其局限和障碍也是很明显的。非理性的课程观只注重价值层面的理解、体验,不提倡“课程开发”;只注重课程现象、课程事件之意义的解读过程而忽视这种富有挑战性的课程的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等现实操作问题,因而无法指导教育实践。
二、理性主义对课程观的贡献与束缚
理性主义课程观的核心思想是重视理性和知识的价值,坚持绝对的真理观和知识的确定性,肯定价值的普遍性和历史的进步性,特别强调概念及其逻辑推演出来的知识体系。理性主义对课程理论的贡献在于:(1)促进课程的正式形成和独立发展尤其是学科课程的发展;(2)确立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地位;(3)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转;(4)人的理性和理智获得了充分的发展;(5)传递了人类文明。
理性主义思想在促进课程理论与实践科学化的同时,其产生的以“方法”为中心的程序化课程管理模式的运用在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影响了学生情感、意志的发展;极端的理性化、实证化的思维模式使课程的内涵狭窄化,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工具色彩。
三、理性与非理性的内在张力及矛盾运动
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是主体深层的精神矛盾,构成了人类生成和发展的深层张力,二者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促进,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分化与整合。回归生活是现实理性极端化误区走向极限的必然,但它并非对理性的彻底抛弃,而是扬弃,即保持非理性与理性的张力,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0cf3a62cfbd63841d72dce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