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1:物联网敲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已有6.8亿移动电话用户和3.38亿互联网用户,虽然仍有发展空间,但远远赶不上另一张大网:物联网。移动电话与互联网解决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的沟通问题,而物联网则有望掀起一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革命。
在各类物体上装置电子标签(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经过接口与无线网络相连,从而给物体赋予智能,实现人与物体的沟通和对话,或者物体与物体间的沟通和对话,这一理念就是“物联网”。
在生产安全、食品卫生、工程控制、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物联网都有大展拳脚的空间。
在部分领域,物联网已经启动。在养殖业,存栏动物贴上二维码,通过“动物溯源系统”,消费者可通过手机知道羊的成长历史。今天,我国已有10亿存栏动物贴上了这种二维码。在支付领域,为手机贴上电子标签,手机就有了“钱包”功能,刷手机就能乘坐轻轨,重庆市已有20万人刷手机乘坐城市轻轨。
物联网不仅能实现历史追踪、生活便捷,还能提高效率,降低能耗。2万台配电变压器配上传感器,一年可降低电损1.2亿千瓦时。如果我们能实现所有汽车发动机的随时对话,就能实现建筑的灵活供暖,节能效应不可估量。
但革命性的变革往往需要革命性的建设。虽然在物联网的建设方向上,中国并不落后,但这仍是一个超级工程。
要建立一个真正有效的物联网,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规模性。只有具备了规模,才能使物品的智能发挥作用。一个城市有100万辆车,如果只在5万辆汽车上装上智能系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智能交通系统,规模性远远不够。二是流动性。物品通常都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运动的状态,如何保持物品在运动状态,甚至高速运动状态下随时实现对话,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10f473f0a67d1eefc42164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