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书写漫谈(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形的变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先导
汉字形体的演变,就其主线而言,前后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并分别形成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包括草书、行书)等不同的字体,历时近2000年。在整个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中,笔形的变化发展始终起着先导的作用。
笔形,就是一个个独立而又具有长短、曲直、粗细等不同的点画形态。笔形是书写的最小单位,是构成字符的物质基础。字符的形体是由笔形和笔形的组合即结构来决定的。人们在写字时,为了保证字符的正确,对结构不能随意改动,但为着书写的便捷,对笔形和笔形的趋向却可以稍加变化。这种细小的变化长期延续下来,原来的笔形就有可能发生由长而短、由曲而直、由连而断等等变化,形状和趋向会变得大不一样。笔形的变化最终往往会影响到笔形的组合形式即结构的变化,即便结构基本未变,其字符形体也会随笔形的变化大为改观。试看“犬”字形体的每一次变化,就会发现都是由笔形及其趋向的细小变化引起的。(见图)笔形和结构的细小变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阶段上,就会导致整个字符出现重大的改变,这就是“新体”的产生。由此可见,汉字形体演变是一个渐变过程,是一个以笔形变化为先导,积微至显,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的历程中,在战国晚期到西汉末年这个时段上,汉字形体曾发生了一次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隶变——由线条表意结构的篆书变为点画示意结构的隶书,使汉字走上了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隶变也是由于书写中大量使用新的笔形而引发的。整个先秦的古文字在1000多年中虽然在不断演化进步,但是由于笔形只以线条为主导,在构形上又受到象形的束缚,所以无论怎样变化,总是冲不破线条表意结构的牢笼,无法达到书写便捷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进步的急需,战国后期的书写者们就大胆地尝试施用不同类型、不同形态的点画笔形来取代一部分单一的线条笔形,在组合形式上也稍加改变。大约经过了200 多年的实践,汉字的形体终于在这个新的起点上约定俗成,用不同形态的点画结构完全取代了单一的线条结构,使字体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成熟的隶书。
隶书的形成不仅丰富了汉字的笔形形态,而且形成了不同笔形相应具有固定走向的规律,这就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从右上到左下,从左上到右下的“米”字型笔形走向的基本定式,极大地方便了书写。后来的草书、行书、楷书都是在隶书的这个基础上,各自为着字符别异和书写便捷的需要而分别建立起一整套独特的笔形系统和构形系统来的。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1fc190ad4d3d73d2054703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