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历史研究的本质意趣:评《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意趣论文,美国论文,在华论文,本质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喜欢一本书是需要理由的,对学术性著作尤其如此。“学术”两个字很容易让一般读者望而却步,若再不能找到足够的理由,则基本要束之高阁。《美国在华早期新闻传播史》是一本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学术著作,然而在拿到这本书的几天里,我几乎没有中断地把它读完。很显然,它具有吸引我一读的足够理由。
首先,它切中了我一直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究竟能否跨越崛起必战的模式?这种担忧的根源来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不信任——中国强大后将怎样面对列强侵华辱华的历史仇恨和渗透、颠覆、遏制、围堵的现实欺凌。而要了解这种不信任,毋宁说是不自信的根源则必须追溯双方的交往史,尤其是精神交往史。美国在华早期的新闻媒介则担负着这样的功能。这是这本书的内在逻辑,这也是这本书选题的吸引力所在。
此外,这本书吸引我的另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关于历史著作的态度和风格。从读历史著作的需求出发,它契合了我喜欢的风格:温和质朴。“温和”体现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学养;质朴则是一种风格,一种历史著作应该具有的风格。
方汉奇先生认为,“每一个从事新闻史研究的人,都必须对新闻史上的事实和他所研究的对象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充分地占有第一手材料。没有对‘史料’的充分掌握和详细研究,没有对重要的关键的‘史料’的考订和甄别,是不可能对历史事实作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的。”可见,史实的考订才是史学研究和史学著作的首要任务,或者说“基石”。
本书的作者朝着这个正确方向的努力是很明显的。作者竭力搜寻史料,尽其所能地四方探寻,发掘了一些国内已经失藏的珍贵文献(如作者辗转从美国哈佛燕京图书馆查阅的有关威廉·伍德及其创办的《广州记录报》和《中国差报和广州钞报》的资料),并且完整阅读全套20卷的英文《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从中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史料,这种执着的精神与踏实的作风成就了本书。
读完全书,我们对于美国最早对华新闻传播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以及美国国内受到的影响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作者从容不迫,勾陈史事,充实丰富了大量新的史实材料,从整体上呈现那时的情景。这对于我们了解美国人最初对中国的认识状况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260e0ad908d344a51cc73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