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民族地区扶贫对象依附心理的主观原因分析_贫困问题论文

民族地区扶贫对象依赖心理的主观成因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成因论文,主观论文,民族地区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首先,社会生活的重度挫折超越了民族地区贫困者们的心理承受力,这是他们产生依赖心理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

对于民族地区的贫困者而言,这种生存的强度挫折感主要来自于其艰难的生存环境。

令人恐惧的自然灾害常常使民族地区、贫困山区遭受大损失。

某些社会原因也是贫困山区的农民遭受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某些地方政策的失误,某些地方政府的错误指导,市场价格的波动等因素也给贫困山区农民心理上带来挫伤。

其次,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群体自卑心理,是民族地区贫困者产生依赖心理的心理基础和重要原因。

通过大量的调查,我们发现,自卑主要来源于比较,来源于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及其它方面的比较之中。由于差异的普遍存在,而当差异程度超过其心理承受力时,自卑便会在较弱一方的心灵中自然产生。

最后,某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是民族地区贫困者产生依赖心理的思想基础。

促使贫困的山民们形成心理依赖的当然不只是某一种或某几种文化观念,而是该民族和该地区整体文化观念体系。但是,在这一文化观念体系中对人们形成依赖心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宿命论”观念。

综上所述,要推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贫工作向纵深发展,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应该注重“人的提高”的问题,真正地启动贫困山区人们自身脱贫致富的内在动力,激活其自身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心理动力,重新点燃各民族的历史进取精神。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2642f5d2d09b471408d4fc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