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研究进展论文,区域论文,国内论文,旅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通过对五年间旅游经济文献的查阅,总结出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主要进展,并试图在区域旅游合作理论体系的框架下对此进行阐述。对理论创新的概括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一、在区域旅游规划的理论创新方面,吴必虎提出了以“1231”工程为代表的区域旅游规划理念,即确定一个发展目标、进行两个基本分析、设计三个发展板块、构建一个支持系统。在跨行政区的区域旅游规划研究方面,潘顺安、刘继生(2005)分析了大湄公河次区与经济合作区各方面的条件,对其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陈国华、原维妮(2003)提出了关于“环黄海区域旅游合作区”的设想,董观志(2004)分析了粤港澳的旅游合作与发展,贾丹、高欣、郭振(2005)研究了东北区域旅游合作的一体化问题及对策。但作者认为,以上研究均缺少对合作内在机制的理论探讨;二、在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理论研究方面,钟俊(2001)和顾朝林等(2004)分别运用“共生”理论探讨了区域旅游共生问题。在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在实践运用方面作了很多有益探索,如城市旅游功能(赵浩兴2003),古运河旅游功能(余平斌、沈从心2002)等。作者认为,旅游功能导向模式的提出及内涵的创新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资源整合、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等一系列旅游发展与管理理念的全方位和深层次的创新。三、在区域旅游合作的空间模式研究方面,作者指出涂人猛(1994)和吕飞、张龙(2004)在空间模式研究方面还只停留在空间极核、发展轴、多核网络模式等一般规律层面上。卞显红、吴晋峰、吴必虎、保继刚等学者为空间模式研究方面注入了新元素,引入新方法。此基础上,作者着重介绍了国内两种新的理论模型:“核心——边缘”理论和黄金火、吴必虎的旅游空间结构模型,指出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旅游格局的空间认知和旅游规划蓝图布局方面的指导意义;四、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容与形式研究方面,内容研究集中在区域整体规划、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发展趋势、区域旅游信息查询系统等方面。邹晓明等(2004)将合作模式归纳为水平合作、垂直合作和交叉合作三种。作者在此基础上根据性质、合作主体、旅游业要素主体因素对合作模式进行归类。在方法论方面的创新集中在利用博弈论的方法研究旅游竞合问题和用定性定量结合的方式解决旅游问题。文末,作者总结了关于区域旅游的研究进展和方法创新,并预期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活跃,区域旅游合作理论的研究也会引来发展的上升期。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28dffab85f02d291e3c584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