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学理念与思考论文_孙树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英语组 山东 烟台 264100 

英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针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效率低下的现状,文章剖析其深层原因并提出“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调动学生对外语的积极性。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英语教师亟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现代英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要通过教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这个世界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学生应通过对英语的学习,让他们拥有掌握更多知识的神兵利器。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英语了解更多外国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人文地理等。英语已经从一种单纯的工具变成了一种思想、一种资源库。

新课程下的英语教育

实施课程改革后,新的高中英语教材词汇量大,题材涉及面广,不仅涉及艺术、科技、音乐、天文地理的知识,还涉及到许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例如:急救、健康饮食、肢体语言、文化遗产和未来生活等。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就正好地反映了课程和教学这个问题。

课程的本质是教学认识的客体——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

为什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要设置课程呢?课程到底是什么?教育是谋求学生发展的;人的发展是通过实践和认识活动,主体客体化和体主体化的统一过程实现的;学生作为主体,如果没有客体,不作用于客体,就不会发生认识,就无从发展。教育者之所以要设置课程,实质上就是为学生主体提供认识的客体,以便学生作用于课程这个客体,发生教学认识过程,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说,课程的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中介性。它是认识的对象,又是认识的中介和工具。它主要不是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而是精神客体,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主体人才的要求不同,这就必然要对我们的教材实施改革,使之适应社会的要求,经济的发展,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而这对英语教师的要求就提高了很多,在教学之前要先把这些内容了解透彻。

论文作者:孙树秋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10682d1ff06495287034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