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提高小儿保留灌肠成功率方法的讨论论文_周金蔓余玲莉

周金蔓余玲莉

(武汉市武昌医院儿科湖北武昌430060)

【摘要】保留灌肠是自肛门灌注药液,保留在直肠或结肠,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方便使用,成为儿科临床常用的护理操作。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患儿哭闹不安,腹压增大,用常规法行保留灌肠药液不易保留,从而降低了药物的疗效而影响治疗效果。我院儿科通过临床摸索出以下方法,可提高小儿保留灌肠的成功率。

【关键词】保留灌;头皮针;成功率;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441-01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111~201212在我科收治的因腹泻病需行保留灌肠的儿童7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6月~2岁,灌肠药物均为思密达与09%氯化钠混合液50ml。根据保留方法不同分为A、B组,两组患儿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A组:采用常规法行保留灌肠[1]。灌肠前嘱患儿家长协助患儿排尿排便,,以减轻腹压,并保持肠道清洁,以利于药物吸收,将肛管与注药器连接,前端润滑,排空空气,自肛门插入7~9cm,缓慢注入所需药液,注药完毕,轻轻拔出肛管。

122B组:患儿准备部分与常规法相同,肛管用一次性头皮针代替,减去针头部分,保留硅胶管部分,连接注药器,润滑硅胶管前端,轻轻自肛门插入15~20cm,缓慢注入药液后分离注药器,把肛门外的硅胶管尾端折叠封闭,使之不外漏药液,用卫生纸托住患儿臀部及肛门外硅胶管,使其在肛门内保留20分钟后轻轻将肛管拔出。

2结果

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效果比较

说明两组患儿保留有效率有显著差异。

3讨论

31头皮针管体柔软,管腔细,顺应性强,减轻了导管对肠粘膜的损伤及对直肠壁机械性的刺激,患儿较舒适,不会因为哭闹增加肠内压力而产生便意。

32使用常规灌肠法,插管灌入药液后刺激肠道,肠蠕动增加,引起排便次数增多,如注入药液后立即拔管,重复刺激肠道,药液会很快随着肛管排出。不能达到治疗目的,如注入药液后不立即拔管,使其在肠道内保留15~20分钟,这样可以堵住药液使之不易流出,同时减少患儿哭闹,避免腹压增加,引起排便。

33根据小儿生长发育及直肠、肛门局部的解剖特点婴儿直肠长度平均为10cm左右[2],如常规插入7~9cm,肛管刺激直肠粘膜。易引起刺激性排便,如插入深度为15~20cm,则肛管前端已达到乙状结肠中段,因结肠容量大,单位时间内流入直肠的药液明显减少,不易引起刺激性排便,药液可最大限度的吸收,有效达到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殷磊.基础护理学[M].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30-331

[2]张车铭. 盆底与肛门病学[M].贵阳: 贵州科技出版社,2000 255

论文作者:周金蔓余玲莉

论文发表刊物:《河南中医》2013年4月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8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178f42d236a0dbca11693b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