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劳动力转移条件下的经济收敛性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条件下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经济论文,收敛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经济经历了27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也不断扩大,对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构成了威胁。
为了更好地把握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变化的特点和动因,本文提出了一个针对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转型经济的收敛性分析框架,在于针对存在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的转型经济,提出一个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现,处于转型中的二元经济,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会使新古典收敛机制失去作用,转型经济所存在的政府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使经济具有制度上的收敛机制。如果存在大规模劳动力转移,经济收敛有可能出现先发散后收敛的趋势,呈现出倒U型动态特征。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从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由于劳动力转移规模较小,政府配置资源的收敛效应较大,中国经济增长处于第一种收敛趋势之中,90年代中后期由于转型速度的加快和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加大,经济增长是发散的。
同时,本文还用工资产值比这一指标判断经济收敛性质和趋势。从变化趋势看,我们看到了倒U型的左半部分,1998年之后各大区域是否意味着一个“拐点”,预示着经济增长有可能由发散转向收敛,1998年之后,有两种现象值得注意,一是直到前两年才淡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沿海地区出现的“用工难”现象。显然,这两种现象会造成经济中资本边际收益递减成分及资本边际收益不变成分增长的减缓。但是,财政政策只是一个短期因素,收敛最终劳动力转移的力度。从目前看,沿海地区“用工难”现象还会持续下去,因此如果对这一现象的发展不加任何干预,当前的“拐点”极有可能是真实的,倒U型的右半部分很有可能在今后出现。
当前所出现的发散向收敛转变的“拐点”是以二元结构转换速度放慢为代价的,两难问题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因而要走出上述困境,关键是要改变农村劳动力跨地区转移这种导致两难困境的转移模式。一方面,要通过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支出,改善投资环境,引导欠发达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另一方面,应通过财政、税收和工资政策引导和鼓励先进地区改变过分依赖生产要素投入增长这种缺乏可持续性的增长模式,提升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产业转移和省级的步伐,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93610e276e2a083f883768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