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

周罡[1]2001年在《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0年代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是乡土小说创作多元化的历史语境。90年代乡土小说创作的多元化是对传统乡土小说一元话语主导模式的超越和突破,由此带来了丰厚的言说话题。本文试图梳理和描述这一文学现象,并作出自己的理论判断。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 九十年代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从叁个方面考察乡土小说多元化趋势:一现实乡土小说:生存世相个体发掘;二历史乡土小说:乡土历史的民间叙事。叁理想乡土小说;融入大地的浪漫。这叁方面的乡土小说分呈呈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调和价值取向,或是对于现实的世俗关怀,或是对乡土历史的文化追寻,或是对乡土情韵的理想讴歌;等共同构造了90年代乡土小说的多元文化景观,而对小说审美性的追求是共同趋势。 在梳理,描述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多元化写作带来的艺术成就和缺陷,从而对90年代多元化乡土小说创作作出了自己的理性思考。

路培[2]2013年在《论多元文化语境下朱天文小说中的台湾书写》文中指出每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生态圈,由他们创作中种种文化影响因素所组成,只有细细考量这些复杂的组成,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作家的写作特色和思想渊源。在台湾受文化多样性影响很典型的族类代表便是眷村作家群,朱天文作为眷村二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又在现代化浪潮中不遗余力地进行各种写作尝试,有着很明显的“现代”、“后现代”风格。她的作品以“华丽”、“颓废”的风格为读者所熟知,也因其在多元文化背景中独特的“台湾书写”而被研究界广泛关注。朱天文的写作历程贯穿台湾发展的大半世纪,她经历了对“台湾身份”的认同过程,记录台湾多年的变化,书写了非常动人的台湾物语。从《炎夏之都》开始,她的创作从青春时期以眷村为背景的爱情小说转变到以台北为背景的都市小说,写尽世纪末台北人的精神荒原。《荒人手记》、《巫言》之后她则更偏向站在社会发展光谱的“左边”,以跟主流世界保持一定距离的角色来书写新的坏东西,缅怀旧的好东西。朱天文阐述自己的台湾书写,把其描绘成一场不疾不缓、不太长也不太短、不太过温驯也并不致灾难的,一场与现代化的遭遇战。如果把台湾书写经验放在华语语系文学中来考察的话,它有其独特的参考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影响朱天文创作的多元文化的梳理,探寻朱天文的台湾身份认同过程,从她的作品中了解台湾的历史和台湾人的生存体验,从而思考多元文化背景下,朱天文作品表现出的“台湾书写”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论多元选择中的90年代乡土小说[D]. 周罡. 郑州大学. 2001

[2]. 论多元文化语境下朱天文小说中的台湾书写[D]. 路培. 湘潭大学. 2013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d8915bacdaeb5ca7400d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