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敢收礼的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的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小时候,家里人收了别人家的礼,赶紧要还礼。 长大了,进入社会,我开始观察到:有的人面对收礼会有压力,所以看到了不少人要么不收礼,要么赶紧还礼。 再继续观察身边这样的人,我发现,他们朋友不多,事业或工作上也成绩一般。 好奇心如我,就会继续观察:这些人口碑一般都好,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没有人挺他(她),奇怪了,为什么呢? 再观察下去,发现这一类人多多少少都有些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清高,说好听了叫“气节”。可是,为什么他们却在人际关系中“曲高和寡”呢? 这就要回溯到礼(礼物)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 礼是什么?是人际关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投名状。对送礼者而言,这是我的示好,是我的善意。 可是收礼者未必如此想。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信奉的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怎么知道你的善意是真还是假呢? 这种心态的背后,隐隐约约含有坏人多好人少的社会判断。 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种判断? 1.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短缺经济下,生存艰难,一旦对善意判断失误,受损就会直接影响个人的生计。 2.法制保护不够齐全,上当了追责困难,维权成本高。 不收礼就是在这种社会环境和心态下的一种博弈选择。 对应到人际关系中的含义是:我不愿意和你建立长期关系——谢绝善意,也谢绝风险,安全至上。 可是转换到送礼者,这下问题大了。 当收礼者用婉言谢绝来传递这种信息的时候,基本上送礼者和收礼者之间就直接滑落到“还能不能愉快地说话了”的寒冰阶段,后果就是,少了一个潜在的朋友,多了一个潜在的冤家。 怎么办?我们到底对这种主动且不明确背后动机的善意该如何理解? 正确的理解是:看行为,看持续行为,不要去猜测别人的动机。因为人际交往中如果以动机论,交往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推动人类的交流和发展。 正确的应对是:只要自己不贪婪,别人就无法骗到你。 那么,收了礼,要不要马上还? 真心不要着急。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d8cf9078ca198299dd3dda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