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7:跨国公司盯准中国二、三线城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国公司论文,中国论文,专栏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的一些研究报告显示,50%以上的外国跨国公司期待在2007年年底前通过向中国消费者销售商品而盈利。
大多数跨国公司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上海等大都市的消费者身上。然而,一些精明的企业懂得,今后10年,成都、武汉、重庆等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三个城市大约居住着5000万人(比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还多),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增长15%,2006年将达到1550美元。
这些欠发达城市的消费者渴望拥有诸如诺基亚手机、惠普电脑、雅诗兰黛化妆品等国际知名品牌商品。他们希望展示新近获得的财富和展露个性。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和法拉利汽车公司分别推出迈巴赫62和法拉利F430两款新车时,在哈尔滨市竟被一抢而光。
一些跨国公司将目光盯在中国欠发达城市的消费者身上有三个理由。
盈利空间缩减
过去五年上海和北京的房地产价格一路攀升。不断上涨的房租压缩了餐饮和零售连锁企业的利润空间,收入虽在增加,利润却所剩无几。一些经营商迫于高房租压力,不得不搬迁到远离商业中心的地区。
在武汉,零售商在商业中心区购买商用房的价格是每平方米3250美元,而北京是4500美元,上海是6800美元。同样,上海电视广告费用是成都的15倍。二线城市不仅广告费用低,吸引潜在消费者注意力所产生的效果更大。
劳动力因素
尽管中国一线城市拥有庞大的劳动力大军,但劳动力成本并不像跨国公司所期待的那么低。在大都市,从外企白领到餐厅服务员都在不停地跳槽,以期寻找更好的机会,跳槽之频繁让人难以置信。
二线城市可以为那些寻求技能较高和能较长期工作员工的企业提供更好的机会。
据调查,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人们择业的首要考虑是完美的生活方式,五年前的首要考虑则是薪水。在二线或三线城市,人们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仍然是薪水,其次是工作稳定性。
消费者因素
过去三年,中国一线城市消费者经常光顾的是像家乐福那样的超市。面临索尼、耐克之类众多品牌选择的消费者其喜好多变。二线城市消费者则希望有更多商品可供选择。二线城市对于有远见的企业不失为一个好去处。就愿意改变战略向欠发达城镇发展的跨国企业而言,迎接它们的将是中国13亿消费者中的更大群体。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3f75c0badec454cf0c140f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