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产品社会形象的“营销成本”
《中国农资》记者赵光辉
这几年营销领域流行“痛点”一词,具体是指造成营销不畅的难点和症结。这个新词的出现,不是仅仅换了一个说法而已,而实在是影响到了营销业绩,进而影响了心情,有一种切肤之痛。可以说,凡是被指出来的“痛点”,一定是像X光片一样呈现出来的。如果没有被发现或者呈现出来,但也存在的“痛点”,是不是更让人“痛彻心扉”呢?
影响农药市场形象的农药废弃物问题,就是这样一类“痛点”——它通过“破坏”农资产品的社会形象,形成对产品与服务的负面评价,进而直接影响着市场氛围和营销成绩。比如在中国茶产业,作为世界最大的产茶国,合规合理的农药使用一定是存在的。但由于农药废弃物的广泛存在,随时随地在给农药做着负面广告。茶农用而不言,市场讳莫如深,这样一种“做贼”式的生存,对营销要是有利那才是见了鬼了!同样,在大田作物中使用过后的农药废弃物也在影响着这个产品的“营销正当性”。有人说——这完全是一种营销的“无妄之灾”嘛!但它就是存在。它可以称为农资产品社会形象的“营销成本”。
这个成本怎样才能降到最低,甚至完全消化掉?由企业在销售后组织回收?显然是不能承受之重。但企业不承受就带承重、受累、吃瓜捞。社会化服务的出现就是一个解决途径。由政府拿出补贴启动,有专业组织负责处理,有一定收益向参与者倾斜,于是市场化运作就成行上路了。这个问题的解决,形成了对农药企业营销有利的逻辑:变害为宝有人受益了,环境问题解决了,市场环境和形象改善了,对营销是不是一种正能量?这是我们在内蒙五原县农药废弃物回收处理经验中得到的启发。
但愿这个经验能够引起农资企业更多的关注,以推动对农资产品社会形象“营销成本”的思考。毕竟,营销是在全环节链中生存的。而且在经济社会转型,生态环境保护日益重要,青山绿水越发珍贵的今天,农资企业如果没有从这个大主题入手去思考布局,营销工作不可能在“带伤作业”中取得耀眼的成绩。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473eee7400bcde4a7a9eb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