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窃轻言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轻言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偷窃,在成人看来是一种损人利己的不道德行为。小偷,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让人痛恨之至。然而,当偷窃行为发生在年幼无知的孩子身上时,大人就要谨慎对待,莫慌“喊打”。因为小孩还处于人格、道德、品质的形成阶段,对道德的好坏缺乏判断力,他们偷窃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复杂的动机,这些动机可能正是孩子年幼无知的表现,并不是出于损人的不道德目的。
幼稚举动导致“偷窃”
幼儿在幼儿园看到可爱的玩具,爱不释手,入了迷,就把小玩具放在口袋里了。回到家妈妈问他为什么把幼儿园的东西带回家,有的孩子讲不出道理,妈妈就认为孩子染上了偷窃恶习。而实际上,这时孩子的道德观念尚在萌芽阶段,只觉得东西好玩,觉得好玩具应该与自己在一起。吸引使孩子抑制不住欲望,就会把喜欢的东西带回家,甚至有的孩子完全是下意识行为,东西带回家,自己还不知道是怎么放在兜里的。
无意成习惯导致“偷窃”
父母在家乱放钱财,子女当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由于急需买某个学习用品或在缴老师规定的活动费用,未征得家长同意就拿钱,结果父母没有发觉,孩子也忘记告诉父母,久而久之,从开始无不良动机发展的偷钱到外面乱花。
表现自己导致“偷窃”
孩子错误地理解勇敢行为,认为敢于在别人不知道的时候把东西拿到手是“英雄”行为,可以在同伴面前显示自己的“聪明”,把偷拿东西,与同伴共享,表现自己是有“义气”的人。这种偷窃是始于道德观认识上的错误而产生的。
泄私愤导致“偷窃”
两个学生因故吵架斗嘴,教师不公正地只批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愤愤不平,就偷偷拿走了那位同学的钢笔。他的本意不是偷窃,只是为了报复。但最终觉得钢笔很好使,就留了下来。并觉得心安理得。
拾物不还发展为“偷窃”
有些孩子由于从小父母引导不够,偶尔拾到物品钱财,不是交还给老师、家长,而是自己用了,并逐步发展为去偷拿同学的小东西。也有时,别的同学的东西放在他身边忘记拿了,被他无意中拿回家,也不还给别人。甚至还有的小孩子为了出别人的“洋相”,开玩笑拿走同伴的东西,由于东西合用而留下了,慢慢养成了坏习惯。
所以,家长要帮助他们改掉这些不良习气,必须从研究形形色色的偷窃动机入手,告诉孩子什么样的行为是偷窃行为,要从根本上纠正其错误,要让他知道偷窃行为为什么是错误的,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切莫厉声呵斥,大打出手,以“小偷”、“窃贼”的称呼骂孩子,损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小孩子的逆反心理。
防止小孩偷窃行为,平时还应该注意:增强孩子的欲求克制力,从小培养孩子抗拒物质诱惑的能力,培养孩子对损人行为的憎恶感。可在与孩子一起看电影、电视、观察社会现象时,引发他们对坏行为的仇恶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476e37458a83d9b578df2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