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对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影响_农民论文

20世纪9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劳动力市场论文,城镇论文,国有企业改革论文,年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用2000年中国6省13市5300个家庭的入户调查数据来分析和总结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国有企业大幅裁员政策对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在考察未下岗城镇职工、下岗城镇职工和进城农民工等三个群体的工资形成过程之后,我们用Probit模型和半参数模型分别考察了下岗的决定因素以及城镇职工失业持续时间的决定因素。

研究发现,下列类型职工面临着更大的下岗风险,如女性职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年轻职工或者年老职工。另外,受雇于地方国企或者城镇集体企业的职工、从事体力劳动和没有技能的蓝领职工等被裁员的可能性也较大。某些增加下岗风险的因素(如受教育程度低)是与国企改革裁减生产力低下的职工政策相一致的。但是,也有些因素(如性别)可能是国企裁员的歧视行为。

一般来说下岗职工的失业持续时间较长。

下岗职工一旦再就业后,我们发现他们的工资结构和下岗前大不相同,也和未下岗职工的工资结构有很大区别。

再就业职工的受教育变量没有经济回报,这说明下岗职工面对的是一个对他们不利且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再就业职工的生产能力特征没有经济回报,意味着他们的雇主还没有观察到他们的生产力信息;或者说由于就业机会有限,这些职工被迫接受低工资的工作,

本文使用工资函数估计了1999年大规模裁员下岗给下岗职工带来的工资收入损失,其中90%的损失是由失业造成的工资损失,另一部分下岗经济损失是由再就业职工工资下降造成的。

本文还考察了进城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差别,发现未下岗职工和进城农民工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这两个群体之间的教育回报和经验回报基本相同。这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不同职工群体间相互没有竞争的状况正在逐渐改变,进城农民工和城镇职工的工作可交换性在不断增强。进城农民工和未下岗职工的工资结构仍有显著差异。在未下岗职工群体中,工资报酬与企业所有制、政治面貌及其他特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性分隔而非人力资本的差异。

本研究表明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正在中国形成。在传统的特权群体(即未下岗城镇职工)和传统的受歧视群体(即进城农民工)之间的工资结构差异已经很小。此外,这两个职工群体之间的人力资本回报基本相同,例外是刚刚被迫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下岗职工。至少在短期内,下岗职工还得受到市场信息不对称和有限就业机会的制约。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4a6c74510d29bca7802142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