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思维的误区论文_袁仲旸 赵伟 万颖超

袁仲旸 赵伟 万颖超

(陆军步兵学院石家庄校区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我们想要的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对于多数作为青年大学生的我们,原本并没有经历过什么难以逾越的挫折,却时时感到焦虑与迷茫。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想,可能有一些我们没有发现的思维误区在里面。

有人曾总结说,若想将一个群体组织起来,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叫畏惧,就是利用一些强制性的,甚至暴力性的方式让人因为畏惧而组织在一起,不过在法律日渐完善的今天,这显然会是末流;第二种叫做利益,就是因为利益的利害关系而形成的组织群体,也是当前社会的主流;第三种叫做信仰,就是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在我们中国是普遍存在的,算是一支庞大的支流,它的能量也足以影响主流。

现如今,形形色色的团体为了能更好的将人组织起来,会使用各种福利待遇来吸引人员的加入。那么,如何能保持这种持 续吸引力呢?就是要让人觉得获取这种利益对自己很重要,所以就会不断的宣传获得利益以后的重要性与好处。甚至将诸如房子、车子这种身外之物同家庭、情感这种人的基本需要捆绑在一起,强迫人去追求利益。越有能力的人,能被吸引的利益起点也就比较高。可光有利益也不行,还要让他们花出去,产生心理获得感。于是就出现了“奢侈品”,让人在比较中产生优越感与获得感,吸引他们继续为利益而被组织起来。那些买不了“奢侈品”的人,则会因为羡慕而增加对于利益的渴求。

这种社会趋势也在有形与无形间影响了我们青年的认知,我们变得渴望成功(获取较高的利益),却又限于本领与阅历求之而不得。于是,焦虑的情绪就产生了。总结来说,就是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其实是这个社会的大部分组织者想要的,我们误把别人的意志强加在了我们自己的身上。所以,我们是不用因为太强迫自己变优秀而烦恼的,只要每天都进步,不停止成长,自然能够满足基本的心理获得感。人毕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难免要和周围的环境产生联系。当我们需要一定的利益来维持生存时,还请不要吝惜自己的精力与能力。

论文作者:袁仲旸 赵伟 万颖超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10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4fbf9fbe70b1054743f5fc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