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献资源网络发展规模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中外论文,规模论文,资源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外文献资源网络发展规模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克服孤立、狭隘和片面地研究我国文献资源网络的不良倾向,有助于中国的文献资源网络迅速地与国际“接轨”。
资源网络是文献网络、图书馆协作网络、文献机构网络、自动化网络的拓展和深化。它既是网络发展规模的宏观形态,又是其中微观的基本粒子。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信息处理为基础的文献资源网络包括3个主要领域:数据库、处理信息的机器(硬件)和命令(软件)、传输信息的通讯设备。但中国的文献资源应当包括印刷型、缩微型、视听型和机读型4个主要领域。
首先就印刷型而言,现在中国文献信息业远不如西方,这是由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所造成的,但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中国近十年来突飞猛进,其印刷型文献总体规模相当可观。中国科技文献及其文摘的年报导量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其次,就包括缩微/视听/机读型在内的电子载体而言,中国在这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却很大。中国迄今为止无法与OCLC相匹敌,且联机编目和联机目录尚未实施。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服务的市场容量已超过GNP的50%,而中国则不及1%,软件开发和应用需求的矛盾较大,软件流通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全。
中国的文献信息业之所以与西方有相当的差距,主要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语言交流的障碍和现代技术手段不够等因素相关。为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势头较好。四大国际信息网络在中国已有用户10000多家,反过来再通过这些网络,中国仅1992年就输出近千条信息。
中国的文献资源网络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如:中国首都医学院利用远程通讯进行机读的交流和共享以及深圳大学SULCMIS为基础的粤深文献处理中心。毫无疑问,中国的文献资源网络的规模已愈来愈大。
由此而知,位于地球上的文献资源网络对于当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因而,如何合理地配置和使用这种资源不仅是维护整个社会有关文献信息的生态平衡的重要课题,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更大的网络规模。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5363ee49d5cba8aa4ee0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