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台湾的课程改革是如何从争议走向常态的?_课程改革论文

台湾课改是怎样从争议走入常态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怎样论文,台湾论文,常态论文,课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台湾自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九年一贯”课程改革,至今已经5年。5年中,课程改革是怎样从争议、反复,最后走入常态的?日前,作者采访了台湾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台北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庄明贞教授。庄明贞指出,台湾课程改革的特点有二:一是采用“九年一贯”的设计,将学习科目统整为七个学习领域,每一领域的课程均由一至九年级整体设计。二是权力的下放,认为学校才是教改与课改的核心机制,由下放决策权来使学校决定自己的特色,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在课程改革初期大家反应比较强烈。虽然课程政策提出权力下放,但是事实上学校和教师并未做好准备,所以他们觉得无所适从,对于什么是课程统整、重大议题怎样融入等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完全没有概念。老师、家长的抱怨很多,主要是担心学生成绩下降,教师负担过重,课时减少影响教学等。为此,2004年制定出“大手牵小手”的计划,鼓励小学去寻求大学、教授和研究团队的帮助,同时对“九年一贯课程纲要”进行修订,对一些不合适的地方进行调整。组织专门人员对各领域的能力指标进行细致地解读,将之转化为教学目标,并且设计出一些教学示例。此外,由大学办很多课程班,让校长、主任和教师回来进修,通过进修转变他们的观念。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5a14744149a43252ccaec9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