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_求职论文

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知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以为,“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大学毕业后的一定时期内努力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岗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事实表明,我国已经出现“知识失业”现象,而且还出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知识失业”并非是指整个社会“知识劳动者”总体上过剩,而是结构上过剩。

“知识失业”是一种介于志愿失业和非志愿失业之间的经济现象。“知识失业”并非是完全自愿的失业,只是相对于择业者预期目标而一时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接受较低的工作岗位、“高不成,低不就”而造成的尴尬现象。

“知识失业”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它与社会上一般的失业情况、特别是“4050”失业不同。因为这里讲的知识劳动者主要是大学毕业生,他们年纪轻、有文化、接受新事物快、适应性强,只要稍微调整一下就业心态和职业定位,一般的职业还是可以找得到的。

相对于一般失业而言,“知识失业”有其特殊性:“知识失业”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正规部门;“知识失业”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独生子女;“知识失业”是投资预期目标的回落;“知识失业”女性偏多。

笔者从供求角度对“知识失业”成因进行了分析。

1.“知识失业”是供求数量不对称形成的

(1)“知识失业”受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二者差额多达1400万人左右。尽管对劳动力的需求量每年有所增加,但是劳动力的供应量增加更快,需求量赶不上供应量的增加。

(2)“知识失业”是相关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结果

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知识劳动的需求相对或绝对的减少。其一,国企就业弹性降低,限制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二,几年来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对公务员的需求量也相对或绝对的减少。其三,由于外资投入的增长率有所减缓,使得这部分资本所提供的就业需求增长率也有所减少。其四,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相关部门的就业需求甚至绝对的下降,如“非典时期”的旅游部门。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知识劳动的市场供给不断增加。一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量自2001年起进入剧增阶段,2003年超过212万人,2004年达到280万人,2005年预计达到340万人,这是招生规模扩大化带来的,由此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更加“捉襟见肘”。二是“海归派”的规模进入。三是全国劳动力市场流动的加速。由于近年来宽松的人才政策,使外省市大学毕业生流到大城市求职十分便利,这样更使知识劳动就业市场人满为患。

2.“知识失业”是供求结构错位造成的

(1)求职预期与现实条件错位

(2)“普及化”教育与“精英”就业错位

(3)培养模式与“职场”需求错位

(4)市场供需空间错位

(5)学历文凭与实践经验错位

(6)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错位

摘自《上海经济研究》,2005.3.75~82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6abe0c6669042b2fc0be8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