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后期灌溉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稻论文,后期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比较先进灌溉技术是间歇灌溉技术。它采用只灌不排,以浅灌为主,适时晒田,用维护浅水层或湿润的灌水方法调整作物长势。以充分发挥水、肥、温、药的综合作用。达到增产的目的。
1、有效分蘖期
这个时期一般在返青后到6月末。为促进早期低节位有效分蘖,采用浅水灌溉,适当晒田。一般水层在1~3厘米。这个时期要及时追肥分蘖叶肥和化学除草。为了提高肥效和化学除草效果,在药效期内不灌、不排、保持水层5~7天。
2、分蘖终止期
为了控制无效分蘖、防止植株徒长,在6月末、7月初。要及时排水晒田到人踏上有轻微脚印并有开裂细纹为止。一般晒田7~8天。晒田后,既能控制无效分蘖,又可以促进根系发育,防止植株过早封垄,贪青倒伏,以利于通风透光。但盐碱地及瘦田和弱苗不要晒田,可用10~13厘米的深水层控制无效分蘖。
3、幼穗形成—抽穗开发期
此期开始幼穗分化,生长机能强、光合作用旺盛,耗水量大,是水稻一生的生理和环境需水高峰期,需要灌溉,一般保持4~6厘米水层为宜。这个时期要巧施穗肥和粒肥。
4、灌浆—乳熟期
此期合理灌水,养根促叶,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是增加粒重的重要时期。为了继续维持根系较强的活力,保持叶片的光合作用,应采用间歇灌溉。灌3厘米水层后,自然消耗到田面无水层,湿润保持2~3天,再灌1次水,循环进行。如果水层停留超过6~7天,可排水间歇。
5、黄熟期
进黄熟后,生理需水明显下降,要控制和减少供水。一般在温度适宜,成熟期15~20天要排水,提高地温,促进早熟,但要因地制宜,洼地要早,旱地、碱地要晚,以不出现早衰为准。
联系电话:0931-8826844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72da4a17d99bf427356099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