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和氏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和氏璧”是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它是卞和在楚国的荆山发现的,刚从土里挖出来时,乍看只是一块石头。诚实的卞和把未经琢磨的玉石先后献给楚厉王和武王,却不幸被诬为以假充真,欺骗国君,而被砍掉了两脚。文王即位后,卞和又去献玉。文王命玉匠琢磨,发现果然不假,卞和的不白之冤才得以昭雪。文王于是把宝王命名为“和氏之璧”。
“和氏璧”在我国古代应该是确有其物的。除《韩非子》外,宋代的《太平环宇记》也说:“卞和得玉于楚荆山。上有石室,相传是卞和宅。”清代的《清一统志》说:“下有抱玉岩,即卞和得玉处。”至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和明代的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则更详细地记载了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东周列国志》说,楚威王时,相国昭阳领兵灭赵败魏,功勋卓著,威王把“和氏璧”嘉赐给他,昭阳随身携带,顷刻不离。一天,昭阳游赤山,百余宾客相从。赤山下深潭边有一座高楼,众人在楼上宴饮,酒至半酣,宾客请求观赏“和氏璧”。当昭阳打开宝玉匣锁、解开三重锦袱时,只见玉光烁烁,照人颜面,宾客们无不赞叹不已。正玩赏间,忽然有人说:“潭中有大鱼跳起。”昭阳起身凭栏观望,众宾客也一齐出去。这时突然乌云骤起,大雨将临,昭阳只好吩咐回去。太监收拾物件时发现宝玉竟然不见了。乱了一阵,昭阳回府,将门客逐个搜查过去。大家怀疑是穷鬼张仪偷了。然而,张仪实在没偷,却被抽了几百鞭子,直到遍体鳞伤、奄奄一息后,昭阳才把他放了。之后昭阳悬赏千金购求“和氏璧”,竟不能复得。
过了一段时日,忽然有个外乡人向赵国太监总管缪贤求售宝玉。缪贤爱它光润无瑕,用五百金买了下来。他叫玉匠来品鉴,玉匠看后惊讶地说:“这是真正的和氏璧啊!将它置暗处,自然有光,能却尘埃、辟邪魅,名曰‘夜光之璧’。若置之座间,冬月则暖,可以代炉;夏日则凉,百步之内,蝇蚋不入。有此数般奇异,他玉不及,所以为至宝。”缪贤试试,果然如此。于是他特制了一个宝匣,将它珍藏起来。不料这事被赵王知道了,派人来索取。缪贤舍不得,赵王发起怒来,借打猎的机会突入缪贤家中,把宝玉搜走了。就这样和氏璧辗转到了赵王的手中。
这一段文字当然是历史小说的夸张描写。
接下来就是《史记》所叙述的“完璧归赵”的故事了,同学们都知道,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750d8602bbb67bd76dcbff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