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长寿拐点”理论的意义_健康论文

“长寿拐点”理论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寿论文,拐点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寿老龄化就是老年高龄化,令人可怕的是长寿过程中病寿、苦寿和辱寿(失能)的出现,一旦到辱寿阶段,寿命的意义就会出现正负的大翻转,长寿就会变成一种痛苦的惩罚和侮辱的体味。“长寿拐点”是指生命历程中使得寿命性质发生退行性改变的那个时点,具体看,包括从康寿到病寿的第一次转变、从病寿到辱寿的第二次转变。“长寿拐点”又可以称之为“长寿转折”理论。

       “长寿拐点”的出现,说明了老龄化不仅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而且健康的丧失量达到某个拐点就会发生质变,这时候长寿就从普遍的追求变成了可怕的负担,从好事变成了坏事。过了“长寿拐点”,生命将改变方向和失去意义,不仅老人痛苦多,而且家庭负担重,社会暮气沉沉。如果说初步失能可称之为“第一次长寿拐点”,那么完全失能可称之为“第二次长寿拐点”。“长寿拐点”之后掉入的是“长寿陷阱”。

       “长寿拐点”理论的提出说明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长寿的意义在寿命的长度,更在寿命的质量——包括三个维度的老年自立,即生活能自理,精神有慰藉,生命有价值。首先是生活能自理,基本健康,不需要依靠别人,是维系个人尊严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精神有慰藉,不空虚有寄托,最好有信仰,内心充实,生活有趣,快乐自在。最后是生命有价值,老有所为,老有所用,发光发热,给别人和社会带来温暖和正能量。要千方百计推迟“长寿拐点”的出现一直到“长寿终点”,或者是没有拐点始终保持健康的长寿,这才是人类的长寿理想,即善终。良好的遗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没有意外事件的打击是推迟“长寿拐点”的基本条件。

       病寿和辱寿的出现意味着个体的老龄化将从“快乐老龄化”变成“痛苦老龄化”,而且往往趋势不可逆。“长寿拐点”可能出现在老年期特别是高龄期,但也可能出现在前老年期。当“长寿拐点”出现在老年期和高龄期时说明这是与年龄有关的正常现象,当“长寿拐点”出现在前老年期可以假设是与意外有关的非正常事件,但这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来发现和验证。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在生命历程中肯定存在“长寿拐点”。中国的“长寿拐点”平均是在什么年龄出现的?特定的时期内,“长寿拐点”是提前了还是延后了?这些问题都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

       原题《人口老龄化再认识及对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建议》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7726b62af0fb018045cad7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