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5月米兰·昆德拉在获得耶路撒冷文学奖典礼中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提到“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教了几年的高三,以下是我关于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几点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大家批评指正。
一、如何解决历史知识的“断片”问题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受: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常常会出现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复习,却经常“打开书本就会,合上书本就忘”的现象,这导致历史学科考试成绩偏低。
究其知识“断片”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梳理,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知识只有放在体系中才不会被遗忘。对中国古代史首先要使学生知道朝代的顺序,有时空观念,这样才不会张冠李戴、颠三倒四。老师应让学生利用数轴法自己来构建某一时期中国历史的知识体系,在数轴中重大事件都能够得到体现,能够说出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复习同一时期西方的知识,让学生不仅能够理清西方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还能说出中外历史之间存在的关系。
二、走出二轮复习中提升能力的误区
1.能力不是讲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老师在二轮复习中作用很重要,但老师只是给学生提高学习的载体,能力的提升关键还是要靠学生自己去感悟、去领会,所以在二轮复习的课堂上一定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升华。
2.基础知识和能力是皮与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轮复习中,基础知识不能撂,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前提,否则就是空谈能力。以2018年高考题为例,24至35题这些选择题中,哪一道不渗透着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三、当做假题遇到了真高考
进入高三后,学区领导强调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莫过于“精选习题”了,特别是进入二轮复习后尤甚。我们认认真真地从各省各市的高考模拟题中东拼西凑、筛选排除,自认为是“吹尽狂沙始到金”,可是模拟题总归是模拟题而不是真正的高考题,在真正的高考中,学生却发现平日练的跟高考不搭界。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法宝只有一个,就是要做近几年的全国一卷高考题。因为出高考题的总是那些相对固定的专家,我们从做往年的高考题中能够体会出命题人的出题意图、命题方式、考查角度等规律,所以在做应届的高考题时就没有陌生感和无处下手的感觉。在二轮复习中,一定要做近5年的高考题,让学生从中感受、领悟。
论文作者:于建强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总第3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882ccf6adc1ca52a34598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