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教版《高中化学教参》中实验方案的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教版论文,高中化学论文,方案论文,教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化学1》苏教版第17页中要求学生根据溶解度曲线设计实验方案,从50g硝酸钾和氯化钾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配套的教学参考书18页给出的方案[1]是(1)取50~55g水加热到90℃左右加入固体混合物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2)将所得溶液静置冷却降低温度到30℃左右析出晶体;(3)过滤得到晶体。
笔者认为这一方案不合理,给出的水量与计算所得的水量相差太大,从而使产率很低,理论上的用水量应是根据45g在高温时能恰好完全溶解而降温后杂质不析出,若不考虑溶解度的相互影响,查得:90℃溶解度为203g,20℃ KCl溶解度为34.2g[2]。
综上所述应取水为22.2g,而不是50~55g。
为此笔者查阅了一些参考资料,许多教学参考资料都是以《教参》为依据引用50~55g水,而《中学教材全解》高中化学(必修)(配江苏版教材)给出的方案[3]为:
(1)溶解,将50g KCl和混合物放入烧杯,然后加入约18.3mL 100℃热水用玻璃棒搅拌;
(2)降温结晶,将(1)所得溶液放在实验台上自然冷却至不再有固体析出;
(3)过滤,将(2)的所得混合物进行过滤,滤纸上的晶体即为纯净的;
(4)重结晶,若需要更纯净的KNO,晶体,可将 (3)中所得晶体重结晶操作一次。
这一方案中给出的水量是按照100℃ 溶解度计算出来的,比《教参》中给出的水量要少得多。笔者又查阅了有关大学无机化学实验内容,给出的水质量与晶体的质量为1:2,[4]考虑到实验操作过程加热的温度和不同溶质的溶解度有一定影响,给出水的量以25g为宜,为此笔者做了以下对比实验:称两份含45.0g 和5.0g KCl的样品,分别加入到25g 95℃的蒸馏水和50g 95℃的蒸馏水中,加热,使固体全部溶解,冷却、结晶;抽滤,用少量蒸馏水冲洗晶体,转移到烧杯中50℃烘干。称量分别得到晶体38.0g、29.6g;产率分别为84.4%、 65.8%。经测定产品的纯度都不是很高,若要再提纯需要重结晶。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从50g 和KCl混合物中提纯硝酸钾比较合理的方案为:
(1)取25g水加热到95℃加入样品混合物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2)将所得溶液静置冷却降温至室温,析出晶体;
(3)过滤得到晶体。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8cda43cd1f506639065fc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