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嵇绍玉
有清一代系统地总结了前朝经验,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书法启蒙教育体系,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冯武《书法正传》、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朱和羹《临池心解》等对书法蒙学均作出了详尽的解读。从这些书论可以看出,儿童学书总体上先从“状”“摹”“临”入手,这构成书法蒙学的基本内涵。
“状”,意即看字帖、观字帖,而得其形状。宋曹《书法约言》中说:“初作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要求学书者认真观察笔画的行进,间架的安排,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摹”,意即用薄纸覆盖于字帖上加以摹仿。姜夔《续书谱》记载:“唯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这对于初学者很有指导意义。“临”,意即对照帖字写字。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临,谓以纸在古帖旁,观其形势而学之,若临渊之临,故谓之临。”临帖是习书中最重要的环节。古代书法教育重视启蒙,特别是清代重视书法启蒙中的“状”“摹”“临”,个中玄妙,大有深意。
书法蒙学中“状”“摹”“临”,是书法“意”“神”“韵”的基础。书法蒙学主要体现在书法本体知识、技法的学习与运用上。诚然,书法的意境与神韵体现书法的高端之美,寄托着书家的思想感情与精神内涵,但所有这一切,如果没有娴熟的用笔技巧与合度的结字章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与水中之月。这正是赵孟頫《兰亭序十三跋》中“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的要义所在。“状”“摹”“临”构成学书最基本的功夫,王羲之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流美、中和之韵,米芾有了这种功夫才有后期“刷字”豪迈之神,书家有了这种功夫才能技道互进,卓然自适,心手两忘。而学生受制于年龄与学识的特定性,要求他们写出清雅、高逸、华丽、洒脱的“魏晋风韵”,写出有骨有气、体兼众妙的风采与神韵,无异于要求他们“挟泰山以超北海”。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因此,学生学书必须从最基础功夫练起。
书法蒙学中的“状”“摹”“临”,促进儿童“德”“智”“能”的形成。客观而言,儿童缺少韧性与耐力,而书法蒙学中强调的所状、所摹、所临,正是训练儿童韧性与耐力的有效方法。一笔一画反复锻炼,一字一行精心临摹,足以养成锲而不舍、静心专注、耐心细致、不怕困难的好品格,足以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事实证明,接受书法蒙学教育的学生具有一种尊敬传统的操守、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感以及遵守规则的自制能力,对学生进步与成长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江苏省盐城市教育局初教处处长)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8d43e32c31f221c6cc8b3a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