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思想史之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最论文,中国论文,税收论文,思想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早提出税源培养思想的人是孔子。他在《论语·颜渊》中指出:“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他认为,税源的培养是保证税收稳定持久的基础。
最早提出纳税期限应适当的人是管子。《管子·国蓄》中指出,统治者收税的催征期限越短,则纳税者被迫以低价出售商品所受的损失越大。他指出,税收征期过短,比税负过重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害更大。
最早提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增加人民就业的人也是管子。他指出,在社会财富富余时,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富余阶层进行大量的消费,刺激农民为消费服务。在年景不好、灾害严重时,国家应大兴土木,雇用没有生计的农民来做工,以增加就业机会。
最早提出开源节流思想的人是荀况。他在《荀子·富国》中指出:“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这里的“开源”指的是增加税收收入。
最早提出依法治税的人是商鞅。他在《商君书》中指出:“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上壹而信。”他主张国家的税制要统一,严格依法征税,使百姓负担公平,则可以取信于民。
最早对“贡土所宜”原则提出异议的人是西晋思想家傅玄。他在《傅子》中指出,由于政府课证的实物常常不是农民自身所产,导致农民高价向商人购买官府所征的实物,而官府又以低价购进,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最早提出租税三原则的人也是傅玄。他在《傅子》一书中指出:租税要“用之至平”即公平税负,均等牺牲;“积俭而趣公”,即为公共需要而征税;“有常”即税负要规定明确而又相对稳定。
最早提出“量出为入”原则的人是杨炎。他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建议推行“两税法”时说:“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税,量入以制出”(《旧唐书·杨炎传》),意即先计算好每年的财政支出,再以此为据考虑安排当年的税收收入。
最早反对“什一税”的人是南宋思想家叶适。他在《习学论言序目(卷七)周礼条》中指出:“况合天下奉一君,地大税广,上无前代封建之烦,下无近世美兵之众,则虽二十取一,可也;三十而取一,可也。”大胆地否定了什一之税的传统教条,主张轻税薄赋。
最早从理论上为货币税进行系统辩护的人是清代的王夫之。他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除政府所需的谷物不必折收现金外,以货币缴纳税收比用实物缴纳更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便利人民。
最早提出“税收”一词的人是民国时期的贾士毅。他在1916年出版的《民国财政史》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这个词,意为“税的收入”。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90092940efa304b3fb0e21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