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感冒”,提醒我们“吃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专家说,农产品的产销竞争是我国入世的第一场硬仗;更有专家指出,这场战斗其实已打了多年--随着大豆等大宗农产品进口关税的下调到位,从那时起,一直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东北农区实际上已经提前入世了。
入世也是入市。当国产的水果、肉鸡正在摆上国际餐桌时,国外农产品也源源不断进入国内。于是,原来行销全国的东北大豆、玉米、小麦甚至甜菜、亚麻等大宗农产品,从过去的“皇帝女儿不愁嫁”,变为正在丢掉部分国内市场,难进山海关了。
实事求是地说,东北农业的商品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受入世的冲击自然首当其冲。为此,东北农区最先体味到的困惑,也算是“先锋队”的近乎悲壮的光荣。东北农业的遭遇集中暴露出的国产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竞争乏力的种种根源,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入世标本”,对发育中的我国商品农业是一部难得的教科书。具体来说,分散生产必须搭上社会化服务的“航母”,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是一家一户分散生产,每家土地少则几亩,多则几十亩,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高。
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农民前面开着小四轮,后面还气喘吁吁地跟着一个人扶犁,这种“犁后喘”怎么能与国外大机械化耕作竞争?大豆窄行密植是近年出现的高产新技术,亩产可以达200公斤以上。 但这种种植模式是以大机械深松、深施肥为基础的,耕层要求35厘米左右。黑龙江省中部某县引入这项技术后,农民只能使用小四轮耕作,犁层也就十几厘米,结果反倒比用老技术减产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关键在于探索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途径,让农户的小生产搭上大机械化、标准化的快车。
联系电话:0311-8631174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924db01e5e85e232713007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