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_农民论文

土地保障与农村社会保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保障论文,土地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社会保障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主要是对城镇居民而言,在广大的农村,由于长期忽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导致家庭保障成为农村主要的保障方式、土地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载体和保障基金的主要来源。

但是随着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保障功能的发挥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

1、土地的保障功能与生产要素功能的矛盾。

目前,普遍存在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过分上升,生产要素功能严重退化,在有些地方,土地的生产要素功能甚至基本消失,转变为单纯的保障手段。

2、土地作为主要的社会保障方式与土地保障功能弱化的矛盾。

由于受土地制度、土地负担及土地收入的限制,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在逐步减弱。农户单纯依靠土地是无法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的。

3、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国民经济结构调整的矛盾。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与城市化、计划生育政策、农业结构调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增强土地社会保障能力可通过如下途径:

1、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重要在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考虑: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渠道筹集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形成多投资渠道、多投资主体共同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投资格局;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

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关键在于通过市场对农村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引导城乡劳动力合理流动。

2、创新土地流转制度。

要在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实行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转包、转让、互换、托管、反租倒包、入股、抵押等形式加速土地流转,盘活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实现土地的增值,提高土地的社会保障能力。

3、保障农民的土地利益。

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土地交易市场,使协议出让土地降到最低限度;积极推进土地储备制度和完善统一、公平、公正的土地市场建设;加大对出让土地的监督、监察力度;大力推行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制度。加快全国范围的农村税费改革。

发展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民合作组织和自我保护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4、积极探索土地保障的创新。

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保障方式。如把一些无子女的农民,通过政府组织、自愿协议的形式,将土地与其他生产资料作为遗产转移给愿意承担保障义务的村民,解决保障问题。或者把急需保障又无子女的农民的承包田收归集体,由集体实行保障。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92f34895c559d699abc31c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