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该是谁的乐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关村论文,乐土论文,谁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比1998年的老照片,如今的中关村已经不太像村儿了。
在政府的规划和帮助下,中关村完成了大规模的拆迁,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宽阔的街道和气派的街景,可以让人感受到政府努力改善中关村软硬件环境的良苦用心;但另一方面,中关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也被破坏了。
一直以来,中关村是中小企业的“创业天堂”。在这里,非国有的企业占80%;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80%。但如今,中关村的“生存成本”涨了:写字楼的平均售价是15600元/平方米,商住公寓平方米的均价是8800元,联想科技园的售价超过2200美元/平方米,租金是每天8元/平方米以上。这对于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花的创业者来说,恐怕是很难负担得起的。
另一方面,中关村缓慢的建设速度令人难以忍受。从高空拍摄的照片看,中关村还是一个建设中的大工地,看不出清晰的脉络,秩序也显得有些乱。前不久,新浪的部分搬迁和微软逃离中关村的传言,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关村的商务环境没有满足企业的真正需要。
那么,中关村到底应该怎样定位?是搭一座黄金屋,筑巢引凤;还是甘愿做孵化器,把自身的科研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
其实,政府希望“鱼和熊掌兼得”,并引导中关村原来的贸易型科技企业进行转型。
今天,中关村的技术类企业数量,包括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的公司在内,已经是贸易类公司的1.5倍,中关村已经不再是两三年前的大贸易市场、电子产品集散地。这样来看,中关村的产业质量确实得到了提升。但是,中关村前进的动力能否持续?
当中关村管委会批出了上亿元的资金填补给进入中关村的重磅企业时,人们忽然发现已经有一些中小企业负担不起中关村高昂的地租而到村外去办公了。此时,政府才开始掂量中小企业在中关村的位置——是无关紧要的配角,还是希望和生力军?
从美国硅谷的发展过程看,硅谷的繁荣就是成百上千的小公司顺利成长发展的历程。在高科技产业中,小企业是活力的表现,创新的动力;大企业则是税收的支柱,产业的旗帜。
不同的企业需求不同,黄金屋并不是人人都适合和需要的。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9e6d8f95a28232dcad24b5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