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理论研究的困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研究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被公认为第一次从哲学的高度系统地、科学地探求审计理论的里程碑式著作是罗伯特·莫茨教授和侯赛因·夏拉夫教授合著的、出版于1961年的《审计理论结构》。此后,美国会计学会的审计概念委员会1973年发布了《审计概念说明》,美国学者尚德尔教授1978年出版了《审计理论》专著,这三个审计文献被誉为审计理论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我国学者萧英达教授在其主编的《比较审计学》中写到:“中外人士对审计理论持两种态度,一种是持否定态度,认为审计没有什么理论,审计只是一套实务、方法、手续和技术,审计人员所需要的是经验、技巧和独立判断问题的本领。”上述说明的本身就包含了审计理论是否存在的问题,也说明了审计理论自身的苍白与贫乏。
我国审计理论的贫乏主要表现在:①浅薄。在我国现有的讲述审计原理的教材中,前半部分所述审计理论,仅是一些十分容易理解、内容浅薄的知识,使人不同程度地对这种知识的实用性发生怀疑。②零散。科学理论的最大特征是系统性,而目前我国的审计学术文献中,研究审计理论体系的论文屈指可数,人们尚不知审计理论包括些什么,难免鱼龙混杂。③客套。当前审计学术界所研究的大多数属于基本理论范畴的问题,相当一部分是从会计界移植过来的,会计专家们在转入审计理论研究的新领域之后,原有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习惯性地发生作用,使审计理论在外在形式上被打上了会计理论的烙印。此外,我国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鸿沟仍旧存在,擅长于逻辑思维但又缺少实证研究训练的审计理论工作者,更喜欢建造出一些理性化的理论构架。④空洞。从某些审计著作与论文中常常看到一些不着边际的空话或口号式的言语,审计刊物中充斥着属于低层次重复研究的审计理论文章,而较难看见富有真知灼见的“长效”性审计著作。这些作品的出现,多数是出于工作业绩考评的眼前需要,此种需要诱发了科学研究上的短期行为,对审计理论无法作出深透的理解,审计理论研究走上程式化、概念化的误区。
审计界目前存在的最大弊病是缺乏批评精神。审计理论中现在仍然无法找出一些能够称得上“铁则”的定律,人们无法达成共识,也无法说明其所竭力推崇的观点所具有特殊性,及对理论建设与实务操作可能产生多大有益的最终影响。审计理论的升华,必须摆脱各种不可能产生结果的争议的纠缠,以实践为基础,从审计工作中总结出各种普遍规律。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a5ae734bdbecfd182ab6c91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