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治疗_病毒性肝炎论文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治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病毒性肝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9年7月,蒲江县某养殖户鸭群暴发以肝肿大和出血性斑点为特征的疾病。发病率为25.6%,死亡率为61.9%。经临床观察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随即紧急注射高免卵黄(西南民院产),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1999年7月,蒲江某养殖户的5日龄的一批近200只麻肉鸭开始发病,发病率为25.6%,死亡率为61.9%。由于该养殖户根据多年养殖经验认为从未发生过鸭病毒性肝炎(DVH),故未对麻肉鸭进行该病的免疫。

2.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病鸭精神萎顿,食欲废绝,眼半闭呈昏睡,以头触地,排黄色或黄绿色稀粪。不久即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痉挛踢动,呈划水状,死前头向背部扭曲,呈角弓反张状,两腿伸直向后张开呈特殊姿势。

3.剖解病变

死鸭体况良好,绒毛外观亦较好。喙端和爪尖阏血而呈暗紫色。主要剖检病变在肝脏,表现为肿大,质脆,色暗淡或发黄,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胆囊肿胀呈长卵圆形,内充满胆汁,胆汁呈淡绿色。脾肿大呈斑点状,肾肿胀,灰暗色,血管明显。

4.诊断

4.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并立即作出相应的处理。

4.2 病毒分离 无菌取病死鸭肝,常规处理接种11日龄鸭胚,结果3日接种胚全部死亡,收集胚的尿囊液作为鉴定病毒分离物。

4.3 病毒的定性鉴定 用5日龄易感雏鸭,每只皮下注射10mL阳性血清。3日后用0.2mL病毒分离物肌注,接种DVH阳性血清的雏鸭保护率为90%,而对照鸭死亡率为63.3%,这表明该病毒为鸭肝炎病毒。

5.防制措施

5.1 初诊为DVH后,每只鸭皮下注射2mL高免卵黄液,有效地控制DVH的蔓延。

5.2 为防止继发感染传染性浆膜炎,在饲料中添加0004%的氯霉素。

5.3 鸭舍、运动场以及饲养用具彻底消毒,并防止鸭群流动。

5.4 对鸭群饲喂全价日粮,保证营养成分充足供给。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a5b32823776d8373f828bd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