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综合实践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它超越了以往那种单一的知识观,强调了直接经验学习和间接经验学习相结合,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实践的主体,有利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验和探索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亟待研究与矫正。误区之一:课程定位不清。表现为,将综合实践活动视为单纯的活动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等同于学科课程。误区之二:角色定位不明。一些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时,存在着一包到底的现象,教师是“活动”的主角,学生是“活动”的配角,没有体现学生是活动主体的角色定位。也有的教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误区之三:评价定位不当。一是仍然以知识为本位,过分看重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多少知识,得出了什么结论,忽略了对活动的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及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以及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二是评价偏重于结果,把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唯一内容。要走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误区,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独立课程形态。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课程。它虽然与其它课程具有互补性,却绝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课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以某一门或者某几门学科课程的知识观进行教学活动,而应该超越追求学科知识的教学模式,使其更具开放性和创造性。它强调的是由体验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综合实践活动倡导学生自主选题、主动实践。这就要求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活动,把学习和活动的权力还给学生。当然,放开手脚不等于教师袖手旁观,放任学生漫无边际地随便活动。反之,也不能像进行学科课程教学那样,为了追求学生掌握知识的教学效果,包揽学生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包括对学生的选题、对学生的活动方式、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和方法进行有效指导。第三,综合实践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就要对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必须处理好两个问题:活动过程与活动结果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领域的联系。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ae3a2176032fcda136b8d6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