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师德不能陷入“底线思维”
崔志钰
“把课上好”是不是职校教师最大的师德?这似乎不需要讨论,因为“把课上好”是对一个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一个教师如果连课都上不好,就是一个不称职或不合格的教师,就不应该站在讲台上。但由于没有通行的“好课”标准,很多没有把课上好的教师依然可以活跃在课堂上,于是“上好课”成为人们对教师师德的基本诉求,成为人们选择和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被看成是教师的最大师德。
“把课上好”既然已经成为一个讨论的话题,甚至被认为是最大的师德,至少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社会对师德的评价标准在下降,将对师德的全面性评价窄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这种下降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认为很多教师不能或者没有“把课上好”。当前职业学校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在于课堂缺乏吸引力,在于很多职业学校的教师没有“把课上好”,可能“老方法、老手段”,可能“穿新鞋走老路”,可能将职业教育的课堂当成了普通教育的课堂,可能缺乏足够的身心投入,等等。二是社会对师德的认识越来越直观化、功利化,认为只要“把课上好”,师德就是合格甚至是优秀的。
师德不同于通常的规章制度,不能止于显性的行为约束,应是一种心灵契约。师德讨论不能满足于不迟到、不早退、上好课这些基本要求,从而将师德降低到遵守具体的规章制度层面。教师仅仅上好课、教好书是不够的,应将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有机统一起来,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对于职校教师来说,尤其不能只满足于课堂,而要将工匠精神等核心素养融入育人的每一环节,实现全天候育人。习总书记提出教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如果职业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能成为“四有”好教师,还用担心职业学校的吸引力吗?还用担心职业学校的课堂生态吗?
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只有教师是道德的,教育才可能是道德的。师德不能满足于底线思维,应更多地朝向明亮的远方,每个职校教师应以崇高的师德风范创造人们对职业教育的美好憧憬。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C
【文章编号】 1005-6009(2019)68-0076-02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等专业学校)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b75f2ecefeb65572b6e34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