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为什么银杏的生产又热又冷?_银杏果论文

银杏生产缘何热中求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银杏论文,中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月初,记者在郯城县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往年那种全民动员整地挖穴、栽植银杏的场面不见了。而在700多公里的银杏道路林网里,在万亩成片的银杏苗圃中,却随处可见进行银杏冬季管理的人群。

郯城人崭新的思路是:把银杏面积大县建成银杏效益强县。

这是郯城人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抉择。

地处鲁南、苏北交界处的郯城县,截止到1998年底,已栽植银杏片林12.2万亩,定植银杏1300多万株,年产银杏果、干叶均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果、叶、苗系列加工产品收入达到6.5亿元,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银杏名副其实地成了郯城县的“摇钱树”,郯城“天下银杏第一县”的美称亦名不虚传。

面对丰收的喜悦,郯城干部群众的头脑却十分冷静:其一,银杏生产并非郯城独有,近几年热遍大江南北,往日的卖方市场开始转向买方市场,逐年攀升的银杏叶价格也已呈下跌之势。其二,银杏的深加工科技含量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从银杏叶中提取黄酮甙的价值与发达国家相差悬殊。其三,银杏生产中的粗放管理苗头还未得到根本遏制。

为迎接市场挑战,抵御市场风险,郯城县上上下下叫响了“热中求冷、放眼长远、三个转变”的口号。

首先,全县银杏生产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由单一经营向综合开发转变,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以银粮、银菜、银瓜间作为重点的种植方式和叶、果、苗、景、材共同发展的高产高效栽植模式,现已建成密植园1.5万亩,间作园4万亩,采叶圃4.5万亩。

第二条对策是加快银杏科技推广步伐,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县里利用举办银杏学术研讨会的机会广交天下朋友,同时与有关科研单位、大专院校挂起钩来,共同进行银杏科技开发,在银杏的矮化密植、早期丰产技术、银杏生产良种化、银杏叶、果的深加工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他们按照“早熟、丰产、优质”的标准,筛选出20余个优质品种。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还有“银杏叶用优良品种筛选”,该项目完成后,将使郯城县银杏叶的产量在目前的基础上提高30%-50%。

由出卖原料向销售高附加值终端产品转变,是郯城县银杏生产迎接市场挑战的第三项对策。为提高银杏的综合经济效益,郯城县委、县政府决定筹建年产百吨银杏叶提取物的化工厂,并将其列为今年十件大事之首。

“只有把握住市场,‘摇钱树’才能根深叶茂!”郯城县委书记姜和良的一席话道出“银杏第一县”干部群众的共同心声。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bb1709979fd90ea31429dec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