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花旗混合经营模式的觉醒_花旗论文

花旗混业模式的梦醒时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花旗论文,时分论文,梦醒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花旗银行自1998年前完成对旅行者保险集团及所罗门美邦的收购后,成为全球屈指可数的综合金融集团,为客户提供银行、证券、保险、信用卡、资产管理等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金融业务,被称为全球金融超市。花旗长期以来执现代金融业之“牛耳”,在业内享有当仁不让的霸主地位,连假设这样的“江湖大佬”会死似乎都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实正是:花旗正在解体并不断加速解体!世事之险恶与难料由此可见一斑!

在去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之时,花旗其实也已泥足深陷了,只是靠着美国财政部及美联储的不断注资输血而苟延残喘,同时还在指望通过业务调整和削减成本来渡过难关。然而,政府的450亿美元对这个庞然大物无奈只是杯水车薪而已,它去年一年的亏损就可超过200亿美元!资本市场“去杠杆化”引发资产泡沫塌陷的惨烈结果是巨额资产化为乌有,而银行存款等负债仍在那里岿然屹立,使原本完美无比的资产负债表瞬间失去平衡。严重倾斜的资产负债表使花旗不得不动手处置资产。1月13日,花旗宣布将美邦零售经纪业务部门与摩根斯坦利旗下部门合并成一家合资公司,花旗持股49%并获得摩根斯坦利27亿美元的现金补偿;下一步花旗可能进一步砍去信用卡、资产管理等部门,并出售包括日本花旗在内的各地子公司;据华尔街分析,花旗的解体甚至还会威胁老花旗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就是消费者金融也会“花”将不“花”了。

就市场经营模式来说,花旗集团解体,实质上就意味着花旗死了,即花旗集团所代表的“金融超市”模式破产了!与德国德意志银行“全能银行”的混业模式不同,美国花旗集团的混业模式是控股公司混业经营,即同一集团之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由分立的控股公司运行,这一模式运行的依据是,如此既能控制银行、证券各业务之间的风险渗透,又能在共同的股权和利益之下获得“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益处,比如通过协同效应,花旗集团可向旗下子公司交叉销售金融产品,由此节省运营成本。然而华尔街人士分析说,花旗交叉销售的协同效应得不到实际证据的支持,反而危机时刻各业务之间的风险渗透倒是畅通无阻。

回到中国,虽然2003年银监会还是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由人民银行分拆设立,但混业经营实际上一直在推进,目前中信、光大、平安等都是采取花旗集团的银行、证券、保险控股公司模式,股份制改革后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也在加速向这种模式靠拢。但事实上,这些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没有一家真正在“交叉销售”上取得像样的“协同效应”,更没有形成经得起考验的经营模式。

因此,花旗集团混业金融模式破产,对我们这些“邯郸学步”的仿效者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许这才是有关花旗的新闻里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be477b797bf0e67dadb6b4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