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学习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走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转变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当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成为我国课程政策的时候,这意味着华夏大地正兴起一场“研究性学习运动”。这场运动的主题是学习的革命,首先在教育领域,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
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不是学业失败,而是学习的异化:学得越多,越被动;知识技能越多,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少;满腹经纶,却迷失了自我。我们不禁要问:在我国,学习何以成为异化人的力量?
学习的异化现象,究其根源大致包括:一,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认为学习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心理现象,只要遵循心理学的教导,把学习变成一套技术操作程序或心智技能规则并遵循之,即可实现任何学习目的;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为考试而学,为社会升迁而学,至于学习的内在价值则无足轻重。此二者紧密相连:心理主义的学习本质观旨在通过对学习的控制而达成对世界的控制,必然走向功利主义;而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本质上是控制的。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已度过百年诞辰。对人类和动物学习现象的理解,教育心理学已经并正在作出巨大贡献。然而,学习理论和实践日益被教育心理学控制和垄断的历史,即是学习的意义被日益片面化和破坏的历史。有人说,要理解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必须意识到:桑代克(E.L.Thorndike)胜利而杜威(J.Dewey)失败了。我认为这句话适应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美国,更适应于80年代之后的中国。如今,美国教育实践界几人知晓具有浓郁行为主义色彩的布卢姆(B.S.Bloom),然而,在中国,布卢姆的“目标教学”和“掌握学习”依然大有市场。
时代召唤我们必须超越心理学对学习的“客观规律”的寻找,转向对学习的意义的诉求——走向学习哲学(philosophy of learning)。
走向学习哲学,意味着不再把学习仅视为心理现象,还要将之视为社会、历史和文化现象。
走向学习哲学,意味着要系统总结人类对学习意义的探究史,就20世纪而言,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学习观、弗莱雷(P.Freire)的解放学习观、格林(M.Greene)的存在主义学习观弥足珍贵。
走向学习哲学,意味着不把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的转变视为在方法、技术和技能层面的改变,而是深层的学习价值观的变革: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找回学习失落的内在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解放。
走向学习哲学,意味着不把我国当前火热的“研究性学习”运动形式化、技术化、模式化、功利化,把“研究性学习”植根于每一个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究心,植根于学生火热的生活世界。“研究性学习”在生活中、由于生活并为了生活。回归生活的“研究性学习”必然把问题探究与寻找意义统一于一体。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c34b3ec9349ab861f0c7c2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