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加班意愿、劳动供给与人口红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红利论文,农民工论文,意愿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加班逻辑的假定,建立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探讨了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与人口红利,得到的结论是: 1.农民工的加班逻辑。农民工具有现代工人和传统小农的双重特征,他们在压力下追求“总工资”,更有追求高“工资率”的意愿,其加班的行为逻辑是实现期望节余工资;加班行为背后的主要推力是生存压力和农民在总收入目标下形成的坚强劳动意愿和意志。 2.农民工的劳动供给。农民工在期望节余工资的约束下,节余工资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导致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下倾斜。农民工的超时加班延续了中国的劳动无限供给,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是对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新注解。和谐的社会环境,如较高的社会保障和受教育程度、社会公平以及完整的家庭都将减少劳动供给,而更重的责任或负担强化了节余工资约束导致超时加班。由于改革滞后,耕地不能转化为有效财富,耕地数量与劳动供给无关。 3.人口红利。如果新型城镇化顺利推进,农民工将获得一定的社会保障、更好的教育及培训,享受土地流转的财富效应,这些都将降低他们融入城市的负担,其社会公平感也会提升。届时农民工的加班意愿或加班时间将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中国的低人权经济竞争优势将丧失。由于劳动供给曲线陡峭,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时间减少伴随着工资迅速上升,成本冲击和劳动供给冲击将同时发生。 城镇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加总需求,同时也能减少农民工的劳动供给,我们认为,有关方面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1.转变产业结构,使之从加工制造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低能耗型产业转化。要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从而达到提高工资率的目的。 2.利用新型城镇化推进的契机,加速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在合理出让土地的前提下,提高农民的受益金。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c9e7d77426abb367e6d4bc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