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人民币国际化:权益与责任_人民币国际化论文

人民币国际化:既是权益也是责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权益论文,人民币论文,责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一些国家或地区在与我国的贸易中,仍习惯采用美元结算,但选用本币结算的渐渐多起来,“我国也要适应和鼓励这一趋势”。周行长的这番讲话,可以被解读为央行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一次积极但谨慎的表态。

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在境外成为价值尺度、交易媒介、支付手段、储备货币,可以减少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并降低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最大的收益是铸币税,中国以印制人民币的成本,就能交换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和服务——这正是美国目前所享受的权益。

显然,这么大的收益不是轻易就能得到,中国必须为人民币国际化面对一些挑战,比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维持较高而且稳定的币值、长期面对贸易项或资本项赤字。更为关键的是,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一些条件,基本的条件是强大的国民经济、发达的境内外金融市场、资本项目可兑换,并在与其他币种的竞争中取得优势,这就要求国内金融体系和管理机制的完善。

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成本以及内外部条件等问题,近年来已被广泛讨论。多数讨论其实都有一个隐含的结论: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主动选择的过程,如果中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地发展,完成国内银行业的改革,放开资本项,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积极促成各项条件的成熟,那我们就能享受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权益。

但他们其实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能促成这些条件的成熟,那又将怎样?只是不享受人民币国际化的权益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这次汇率制度调整告诉我们,汇率制度的变动,不只是我们的主动选择,形势一旦变化,我们则应做出相应的适时的改变。改变有时是我们可以选择的权益,但在某些形势下,改变则变成一种需要承担的责任。人民币国际化也是如此,它会变成中国的一种责任,因为中国在国际贸易格局的地位正变得日益重要。

中国依靠“加工制造基地”的地位获得了二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下一轮经济快速增长需要新的增长题材。

中国将不再只是承担“加工制造”的功能,还要担负产业链更多的环节,并且成为重要的市场。这就意味着,对美国和对欧盟出口占到出口贸易总额将近一半、对日本进口占到进口贸易总额将近20%的局面将发生改变,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往来将大大增加,并且起到主导作用。

到那时,人民币将责无旁贷地在国际贸易中履行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的职能,并进而成为储备货币,国际化是人民币需要完成的责任,否则将妨碍我们对外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当然,这一过程不会很快到来,但我们有必要提前做好应对的准备,这次汇率机制的调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cc24a1ab7ee95b898c739e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