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站在城市的边缘_长沙论文

站在城市的边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站在论文,边缘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是一个被传统染缸深深浸润的人。哪怕是求学,也抱着类似于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愿望,总期望有朝一日能接受古都北京的文化洗礼。然而,阴错阳差的是,我最终来到了岳麓山脚、湘水之滨的一所大学。长沙,就成了我远离故土后的第一个歇脚点。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自古无湘不成军。”湖湘名贤给我们灌注了这样的乡土自豪感。于是,路过岳麓书院,我总会去联想这片雕梁画栋下珍藏着怎样的稀世典籍;走到“爱晚亭”前,总要去揣度当年的毛泽东是怎样的“身无分文”又是如何的“心忧天下”;走在湘水之滨,总会设想一些这样的场景:长沙王吴芮荡舟览胜,三闾大夫凌波而渡;伤心贾谊临江凭吊;落魄杜甫晓行湘水……文化是一种内敛的意识形态,是一种无声的精神熏陶。而我,既身处其间,哪怕是一市侩,一草民,也要以一种蒙受恩泽的姿态,滋长一些骄傲,萌生一些仰慕。

长沙自古便是蛮荒之地。范仲淹说:衡阳雁去无留意。那些抵达衡阳回雁峰后收翅而返的南飞大雁,大约才到麓山山巅时,便有了几分不堪荒凉的倦意。在这座放逐过屈原流浪过杜甫的城市,我们仍要感喟我们的浅陋。当一座座华厦席卷一条条古巷,一道道霓虹覆盖一盏盏渔火,一阵阵喧嚷吞没一声声楚歌时,我们又不得不叹惋湖湘文化的散落与走失。我们所领略到的,更多的是一些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一些被商业化的“文化讲座”,一座趋于聒噪的千年古城。

从韶山冲里到橘子洲头,再到北京城楼的毛泽东,始终操着他那口湘潭口音。他说,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地方,如果长期学不会当地的方言,他往往是成就大业者。可除了毛泽东本身是个特例,对于其他任何人,这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我在长沙生活了八年,至今讲不出几句地道的长沙话,来自语言的阻隔是一种很大的阻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觉得,我不属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更不属于我。我始终徜徉在城市的边缘而难以进入其腹地,只能静静地旁观着它的喧哗与骚动,好比我只能站在湘江的岸边,呆望着那些中流击水的舟楫一样。

我一直很怀念我那座朴素的湘南小镇。很小的时候,我就希望能走出它的怀抱,纵使它是那么的温暖。而现在,如果谁给我一张机票,我可以遨游和抵达世界任何一座城市,我都会选择在它的上空,做久久的盘旋。

只是,在长沙的八年风雨,终归充盈了我生命里的八个春秋,这大概是我一辈子最珍贵的八个年头。因此,就像我没来由地爱上我瘦瘠的故乡一样,会渐渐熟悉这里每一声春天的号令,每一道寒潮的警示,会去端详身边的一张张陌生或亲切的脸庞。就这样,沿着城市肌体上的某一条经络,且将他乡作吾乡。

站在古城长沙的边缘,前进一步,是城市,后退一步,是乡村。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cc580cbf41298aa8f7caf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