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历经时光磨砺,愈发生辉。这种教学理念引领着教育工作者。他主张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构建了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强调了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教改至今,个个学校创立的教学模式,教学中互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是,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如何确定呢?对此,来说说我的几点拙见:
一、培养合作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探讨。“生本教育以兴趣为主”。兴趣,使学生变得自觉而轻松。当课题出现,学生初步明确题意后,经老师幽默的谈话引导,以小组分工搜集资料相互协调使学生解决问题。此时,学生产生了急于了解课文内容的强烈愿望,为以后的学习准备了最佳的心理状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证明,优质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先进入学习主人的角色,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觉地动脑筋,小组讨论、说说观点、提出个人观点,从而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培养探究、合作的能力
例如,我在讲《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制定了分组讨论的方案,课上有的学生提出问题。“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为什么变成小圆片?为什么还能由曲变弯?这一问题正是课文的难点,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有独到见解
在课堂教学中,要启发学生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考,而主动思考的核心是创造思维,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情景,激发学生独特的创见。
在教《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对树叶“或浓或淡”的原因各抒己见。有的说是新老交替的树叶挤在一起的缘故;有的说是树叶皆向太阳的关系;有的说是距离远近的视觉效果……或许,他们的意见或问题都超出了课文范围,但这些见解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分析的能力,显示了他们强烈的主体意识。
四、培养良好的习惯
这是指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自主学习的习惯。比如,朗读课文时,读的同学都要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听的同学做到专心对读错的字、句待读完后能举手加以纠正,在默读课文时,能做到边读边思。并随时圈圈划划。在小组讨论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静心听取其他成员的意见,发言时请举手。发言内容尽量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良好的习惯在严格有序,持之以恒的训练中形成,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一目标。
论文作者:王全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6月总第20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d689e567674a2b8a7845cf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