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十里牌小学 448000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实践能力,提倡合作交流的课堂气氛,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来讲,只有把这些思想变成可操作的教学过程,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将数学思想落实到课程中去。
一、良好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学习动机
稳定的情绪、合适的课前准备和教师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言,诱导学生产生共鸣,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都能得于发挥,自觉自愿,主动地进行学习。
二、创设儿童化情境,勾起学生求知欲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游戏,对新鲜的事物具有浓烈的好奇心。教师正好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用心地把数学知识穿插在切实有效的情境中合理带进课堂教学,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知识,内化数学思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落实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有人说:“智慧的开放是在手指上的。”实践操作是非常重要的。亲自实践既顺应了儿童好动的特点,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孩子在过程中尝到了学习活动的乐趣,获得了成就的体验,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不断地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时,我让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动手摆一摆,然后通过多媒体教学动态演示,并且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比老师单纯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印象也更深刻。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对数学的积极性。
四、增添成功体验,升华学生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活动中,学生都有一种要达到目的的愿望。当活动取得成功,愿望达到的时候,学生内心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成就感,能发展成一种追求,想继续取得成功的需要,这恰恰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良好契机。如果我们及时鼓励、支持和肯定,使他转苦为乐,就会让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总之,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进行深入细致思考、自我体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我爱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论文作者:肖和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3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dab6b11b1efaf40ac0aa75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