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新发展--兼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贡献_社会学论文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新发展——兼论邓小平对中国社会学的历史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社会学论文,中国论文,新发展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现实互动的产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社会主义一般理论的个别化,也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要在实践中得到完善和发展;其现实根据是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把握了理想与现实互动这一原则,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实现共产主义最终目标的一个必要阶段,又是从当前中国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的,是既可望又可及的。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结构和运行方式与计划经济将有巨大不同。邓小平反复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实行市场经济。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实践和理论上的反复思考,社会主义也可搞市场经济的思想,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全党的共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核心的内容当然是在经济领域,而实际上涉及整个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方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的是社会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变化。市场经济打破了纵向单一性的社会结构,经济活动的横向联系大大增加。社会结构由倒立的大树型变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型。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也引起了社会成员思想观念和社会心态的急剧变化,它唤起了人们的功利意识,引发了人们的求富欲望,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三、改革、发展、稳定——对社会学传统主题的关注。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涉及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的问题。邓小平关于这三者的关系的论述,既是辩证的,又是统一的。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为中国社会学学科性质作了明确的定位。他对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论述,抓住了社会学历来关注的一个主题:社会秩序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问题。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社会学方法论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对社会学研究来说,也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在学术研究上,历来存在关于价值中立的争论,不管如何,社会学者必须也应当在下面这一点上迅速取得统一,即研究者对所研究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从事实和材料出发,而不是从原则和概念出发,这是社会学研究中的方法论要求。邓小平在社会学科重建和发展上,号召社会学要赶快补课,同时,他身体力行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本文来源: https://www.lw33.cn/article/e8719b1f97b42d26562d811f.html